好嘞,没问题!作为你的老朋友,这事儿交给我准没错。咱们这就来聊聊中国车企这事儿,保证写得有料又有味儿,还符合百家号那味儿。
中国车企利润低,单车赚得比日本少,黄奇帆点出关键问题
嘿,各位老铁!今天咱们来聊个扎心又实在的话题。近贝壳财经年会上,前重庆市长黄奇帆老先生一句话,直接把中国汽车产业这“甜蜜的烦恼”给挑明了:今年上半年咱卖了三千多万辆车,量是真足,可利润呢?却不如日本丰田卖九百万辆赚得多!这事儿,听着是不是有点儿不对劲儿?
黄老先生算了一笔账,丰田去年净利润超两千三百亿,咱国内十八家上市车企净利润总和刚过一千两百亿,再刨去那些亏损的,剩下的不到九百亿。更直观的对比来了:丰田单车利润两万二,比亚迪虽然卖得多,但单车利润才九千四。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儿啊!
咱中国制造业规模占全球三成,放眼望去,十个领域里五个领跑、五个并跑,十年前哪敢想?但汽车这块儿,利润上的差距确实明显。黄老先生打了个比方,特别形象:一部六千块的手机,制造成本多三千,剩下的钱都花在哪儿了?软件、专利、芯片这些看不见的“软实力”上。这,可能就是中国车企利润低的核心症结——附加值不够高。
你看,丰田有混合动力、制造工艺这些硬核专利,品牌在全球都有溢价。咱比亚迪卖得多,但在技术专利和品牌这块儿,还得加把劲儿。现在新能源车市场,价格战打得那叫一个激烈,车企们纷纷靠低价抢市场,结果呢?利润被越压越薄。消费者呢?也更在意价格,真没几个人愿意多掏钱去买那些“看不见”的技术。
黄老先生也指明了方向:要想提升利润,得把软件、专利这些高附加值的东西真正嵌入到产品里。就像特斯拉,靠自动驾驶软件订阅就能赚不少钱,这条路子咱中国车企还在摸索。另外,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也刻不容缓,芯片、操作系统这些“命门”,现在还捏在别人手里,这怎么行?中国制造规模是大了,但得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啊!
咱们已经在新能源、消费电子等领域领跑,汽车这块阵地,也须突破。车企得琢磨着,怎么把技术优势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利润,不能光靠卖硬件过日子。比亚迪计划在欧洲建厂,低价策略在海外市场能不能持续,还不好说。国家也在推“专精特新”企业,鼓励在细分领域搞技术突破。未来,可能得学学华为芯片、蔚来用户服务这些模式,把利润点从单纯卖车,转向更多增值服务。
黄老先生的话,点出了关键。中国车企要解决的问题确实不少:技术专利、品牌溢价、供应链自主……路还长,但方向对了,就差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了。咱们就拭目以待,看接下来几年,中国车企能交出怎样一份答卷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