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粉丝问我:“博主,丰田 THS、本田 i-MMD 的油混技术多成熟啊,开着省油还不用插电,为啥咱们国家不重点推,反而一门心思搞插混?”
其实这个问题,表面是 “选油混还是插混” 的车型之争,背后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 “战略大棋”。今天就从政策、能源、技术三个维度,给大家扒透这事儿的底层逻辑 —— 不是油混不好,而是插混才是最适合中国的 “最优解”。
咱们聊汽车产业,永远绕不开 “双积分政策”—— 这玩意儿就是车企的 “生死线”,更是国家引导技术方向的 “指挥棒”。
简单说,双积分要求车企每卖一辆车,都得拿到足够的 “新能源积分”(NEV 积分),如果积分不够,要么花钱买,要么停产部分燃油车。而油混(HEV)在这政策里,只能算 “节能车”,拿的是 “节能积分”—— 这积分只能抵偿 “燃油消耗负积分”,却不能直接当 “新能源积分” 用。
反观插混(PHEV),只要纯电续航达标(现在国家标准是≥50km),就能算 “新能源汽车”,直接拿高额度的 NEV 积分。比如一辆纯电续航 100km 的插混,能给车企带来 2-3 分的 NEV 积分,而一辆油混最多只能拿 0.5 分的节能积分,差距直接拉满。
对车企来说,这不是 “选不选” 的问题,而是 “能不能活下去” 的问题。2024 年的数据显示,国内主流车企的 NEV 积分需求同比涨了 30%,要是还死磕油混,积分根本不够用 —— 比亚迪靠 DM-i 插混一年攒下的积分,光卖积分就赚了几十亿,反观那些主攻油混的合资品牌,还在到处买积分 “续命”,这账谁都会算。
咱们国家的 “石油家底”,一直是汽车产业的 “紧箍咒”。2024 年海关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 72%—— 也就是说,10 桶油里有 7 桶要靠进口,而且大部分要经过马六甲海峡,一旦有风吹草动,能源安全就悬了。
油混的核心逻辑是 “以油为主,用电辅助”,本质上还是 “烧油的车”。哪怕百公里油耗从 8L 降到 4L,终究还是要消耗石油。而插混不一样,它能做到 “短途用电、长途用油”—— 日常通勤 50-100km 的纯电续航,覆盖了 90% 以上的城市出行场景,相当于大部分时间是 “用电的车”,直接把石油消耗砍半。
更关键的是,我国的电力结构正在快速 “绿电化”:2024 年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已经超过 30%,未来还会更高。插混用的电,会越来越 “干净”;但油混烧的油,永远要靠进口。从国家层面看,推广插混不是 “选技术”,而是 “保安全”—— 把汽车的 “能源命脉”,从依赖进口石油,转向自主可控的电力,这才是根本。
很多人觉得油混技术成熟,但大家没注意一个点:油混的核心技术,基本被丰田、本田两家垄断了 ——THS 的行星齿轮、i-MMD 的双电机耦合,专利墙筑得比城墙还高。咱们的车企要是从油混入手,最多只能 “模仿”,很难 “超越”,最后还是要给别人交专利费。
但插混不一样,它的核心技术是 “电池 + 电控 + 电机”—— 这恰恰是中国汽车产业的 “长板”。咱们的动力电池产能占全球 60% 以上,宁德时代、比亚迪的电池技术全球领先;电控系统方面,华为、比亚迪的自研芯片已经能实现 100% 自主可控;电机的功率密度、效率也早就追上国际一流水平。
插混相当于把咱们的 “长板” 全用上了:电池负责储电,电控负责调度,电机负责驱动,燃油发动机只在长途时 “补个力”。比亚迪 DM-i、吉利雷神、长城 DHT,这些插混系统为啥能快速落地?就是因为核心技术全在自己手里,不用看别人脸色。
更重要的是,插混是纯电的 “过渡跳板”。现在很多人怕纯电车续航不够、充电不方便,插混正好解决了这个痛点 —— 先让消费者习惯 “用电开车”,等充电桩普及、电池技术突破,再自然过渡到纯电。这比直接推纯电,步子更稳;比停在油混,看得更远。
不是油混不好,而是在中国的能源格局、产业战略、消费需求下,插混是 “当下最实用、未来最靠谱” 的选择。从车企的积分焦虑,到国家的能源安全,再到咱们消费者的钱包(插混有绿牌、免购置税、日常用电省),插混几乎踩中了所有 “关键点”。
你们觉得呢?是更认丰田本田的油混,还是觉得插混更符合咱们的用车场景?评论区聊聊,咱们接着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