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逛车友群,总有朋友问:“现在路上比亚迪、蔚来、理想越来越多,BBA 的新能源车都快看不见了,外资车企是不是被咱们卷哭了?” 作为盯了汽车圈十年的博主,这话我可不能随便接 —— 毕竟 2025 年的车市,早不是 “谁卷赢谁” 的单一剧本,今天咱们就用数据和真事儿,扒扒外资车企的 “生存现状”。
咱们先拿最直观的销量说话。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 230 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占比直接冲到68% —— 比亚迪单季度卖了 75 万辆,理想 L9、蔚来 ES6 更是长期霸榜中高端 SUV 榜单。
反观外资品牌,确实有 “水土不服” 的:比如大众 ID.3,一季度销量同比跌了 15%;丰田 bZ4X 因为续航和智能座舱跟不上,月销一度跌破 3000 台。但要说 “卷哭”,倒也不至于 ——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一季度交付 28 万辆,比去年还多了 5%;宝马 iX5(全新纯电 SUV)还没正式上市,订单就排到了下半年;奔驰更是悄悄把 EQE 的起售价拉到了 42 万,比去年降了 6 万,直接对标蔚来 ET5。
说白了,外资车企不是没销量,是 “好日子过惯了”,突然被自主车企按在 “性价比 + 智能化” 的赛道上打,有点措手不及 —— 但要说 “哭”,还不如说他们在 “憋大招”。
很多人觉得,外资车企只会降价 “摆烂”,但其实他们的小动作早就藏在细节里了,总结下来就两个方向:本土化扎根,和技术挖深沟。
先说 “本土化”。以前外资车企搞新能源,大多是 “全球车型中国卖”,比如特斯拉 Model 3,全球设计一套,中国消费者吐槽后排小、智能语音笨,他们也不改。但 2025 年不一样了 —— 大众在合肥建了 “新能源研发中心”,专门针对中国用户做座舱优化,比如把车机换成了和百度合作的 “小度车载 OS”,还加了后排座椅加热、全景天幕遮阳帘;宝马更是直接把 “智能驾驶研发团队” 搬到了苏州,针对中国的复杂路况(比如小区里的行人、非机动车混行)做算法训练,据说下半年要推出 “无高精地图也能开” 的城市 NOA 功能。
再看 “技术深水区”。自主车企擅长的 “大屏、快充、长续航”,外资车企短期内追不上,但他们在 “底层技术” 上开始发力:比如奔驰和宁德时代合作研发的 “神行电池”,充电 10 分钟能跑 400 公里,比现在主流的快充还快 30%;丰田虽然纯电卖得一般,但氢燃料电池车 Mirai 已经在上海、广州开始试点运营,还和比亚迪合作搞 “混动技术联合研发”;最狠的是大众,直接收购了一家中国的固态电池公司,计划 2026 年量产 “续航 1000 公里、充电 5 分钟” 的固态电池 —— 这步棋,明显是想在 “下一代电池技术” 上抢回主动权。
其实咱们没必要纠结 “外资是不是被卷哭”,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真正厉害之处,不是 “把外资价格打下来”,而是重新定义了 “好车” 的标准。
以前买车,大家看的是 “发动机、变速箱、品牌”,外资车企靠这三样吃了几十年红利。但现在呢?消费者买车先问 “有没有 L2 + 智能驾驶”“车机能不能连 CarPlay + 语音控制”“续航有没有 500 公里以上”—— 这些恰恰是自主车企的强项,也是外资车企的 “短板”。
比如比亚迪的 DM-i 混动,解决了 “想省油又怕充电麻烦” 的痛点;华为的 ADS 3.0,让 15 万的车也能有 “自动泊车、高速领航” 的功能;理想的 “冰箱彩电大沙发”,更是精准抓住了家庭用户的需求。这些不是 “卷价格”,是 “卷用户体验”—— 而外资车企之所以 “被动”,是因为他们习惯了 “我造什么,用户买什么”,现在突然要跟着用户需求走,转型速度自然慢了点。
作为汽车博主,我反而希望外资车企 “别被卷哭”—— 因为只有他们拿出真本事,自主车企才不会 “躺平”,咱们消费者才能买到更划算、更靠谱的车。
比如现在,自主车企逼着外资车企降价、升级配置;外资车企则在底层技术上施压,推动电池、智能驾驶的进步。2025 年上海车展上,比亚迪展出了 “刀片电池 2.0”,特斯拉发布了 “Optimus 机器人车载互联”,宝马带来了 “全碳纤维车身纯电轿车”—— 这种 “互相卷”,才是车市该有的样子。
最后问问大家:你觉得外资车企接下来会怎么反击?如果选新能源车,你会优先考虑自主还是外资?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咱们下期接着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