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三十年前的信,欧美燃油车禁令,意外成了中国新能源“助攻”
一大早刷手机,朋友圈里又有人晒新买的电动车,说是提车当天还赶上了小雨——据说开着比亚迪出门都能多吸两口清新的空气。想起小时候马路边总有股汽油味儿,现在居然觉得陌生。这变化啊,不知不觉就来了。
可你要追根溯源,还得翻回到1992年夏天。那会儿,我还在幼儿园里抢积木,但钱学森老先生已经坐在书桌前给国务院写信。他不是随便唠嗑,而是认认真真地建议:中国汽车不能只盯着烧油,要未雨绸缪琢磨新能源。当时谁能想到,这封信后来像种子一样埋下去了。
钱老的话挺硬核,他说将来汽车满街跑肯定会污染环境,那得提前考虑替代能源。他甚至点名氢化物镍蓄电池,这词我小时候听都没听过,现在一查资料才知道人家早就预判到了锂电池、氢能源这些赛道。果然科学家看问题就是不一样。
不过现实没那么美好。九十年代初,中国造辆像样的轿车都费劲,更别提搞什么高科技电动汽车了。当时我们家楼下还是桑塔纳和捷达横行霸道,偶尔有辆本田雅阁,都让人围观半天。国家也缺资金,大把的钱砸进钢铁、通信、航天等领域,造车这事只能慢慢来。
但时间推着大家往前走。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从政策到市场风向,全变了个样。不光中国自己琢磨怎么减排环保,美西方也开始焦虑气候变化——欧盟直接拍板2035年禁售燃油车,美国加州更激进,说2040年全境纯绿牌。这操作,一度让欧洲媒体很自豪:“咱们要引领世界绿色革命!”
结果呢?画风突变。有意思的是,他们原本以为自己掌控节奏,却忽略了一点:中国人真敢闷头干活。从比亚迪到蔚来、小鹏,再到长安、吉利……五六年间国产新能源突然杀出来,“弯道超车”这个词终于落地成真。有一年春节回老家,高速服务区全是充电桩队伍,比卖咖啡的人还多。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50万辆;2022年680万;去年直接破千万!这速度连身边开惯日系德系的叔叔伯伯都忍不住问一句:“你那台新买的小鹏冬天掉续航吗?”以前他们只关心省油,现在轮到讨论快充和智驾系统。“咱们这代人的生活方式,都被重新定义了一遍。”
国外反应倒挺微妙。今年3月底欧洲议会人民党主席韦伯接受采访时,有点“吃柠檬”的感觉。他直言:欧盟当初禁止燃油车,是个大错,让中国抓住机会发展起来。“必须补救!”他语气急切,好像下一秒就要敲桌子。但旁边网友调侃:既然如此,当初怎么没人拦着?
其实仔细想想,也难怪他们心里不是滋味。本来说好的全球碳排放控制方案,把压力分摊得明明白白——欧美人口11亿左右,对标50多亿发展中人口,却要求大家一起减排。这算盘打得精,可惜世界运行从不会照剧本走。有些事情,你越限制别人,人家越可能找到新路子突破。
对我们其实无论有没有所谓绿色协议,该发展的方向都会去探索。如果没有当年的国际压力,也许步伐慢一点,但绝不会停下来。毕竟国内雾霾严重的时候,每个人出门戴口罩,那滋味谁忘得掉?而且背后还有无数科学家的坚持,比如钱学森三十二年前那封字迹工整的建议书,一直静静躺在档案馆某个抽屉角落,如今终于迎来了它该发光的时候。
顺带一提,如今国产新能源汽车不仅自给自足,还远销海外,比亚迪和蔚来的展厅已经开到了巴西街头。据说当地年轻人最爱炫耀“中国制造”,觉得科技感拉满。而与此一些欧洲官员却忙着商量如何设限,“怕被卷”。场面多少有点魔幻,让我想到小学课文里的《龟兔赛跑》,只是结局换成了“兔子追不上乌龟”。
话扯远了。我每次看到小区楼下新增几个充电桩,总忍不住感慨一句:时代真的不同啦。从马路飘汽油味,到今天满城都是低碳出行的新选择,中间隔着几代人的努力,还有一个叫做钱学森的人默默种下希望。如果哪一天你也坐上自己的第一台纯电动车,不妨记一下这个名字,还有那个八月的一封信,它见证过一个国家悄悄转弯的瞬间。
今天写这些,只是随手记录一点历史碎片。不知各位是不是也曾站在公交站台,看见崭新的绿牌轿车驶过,会莫名觉得未来其实离我们很近?如果你刚好经历过那些尾气滚滚的大马路,再看看现在,是不是内心会冒出一句“小确幸”?
免责声明:
内容来自公开史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历史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