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错坟了!中国长安改名或许就是腾笼换鸟?

6月23日,一则“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改名辰致科技”的公告炸翻全网。 网友哀嚎“长安没了”“车标要换”,甚至有人开始怀念“这名字比某鹏某理想大气多了”。真相是:改名的根本不是造车的长安汽车,而是它背后的控股股东!

消费者熟悉的CS75、深蓝、阿维塔,全都出自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000625.SZ),而这次更名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只是其持股17.99%的大股东。

哭错坟了!中国长安改名或许就是腾笼换鸟?-有驾

更名乌龙背后,藏着央企重组的大棋

这场乌龙暴露了行业多年痛点:“中国长安”和“长安汽车”长期混淆。 前者是北京注册的控股集团,后者是重庆的整车上市公司,二者虽同属兵装集团旗下,但业务泾渭分明,中国长安主攻零部件研发,长安汽车专注造车。

更名后,“辰致科技”彻底剥离整车标签,专注智能底盘、轻量化等硬科技,旗下已有242项专利储备。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幕后:长安汽车不仅没消失,反而“晋级”了。 今年6月5日,国务院突然叫停东风与长安的重组计划,改为将兵装集团汽车业务独立为国资委直管的新央企。

这意味着长安汽车从“二级央企子公司”跃升为与一汽、东风平级的“一级央企”。 此前因行政级别低险些被东风“吞并”的长安,如今逆袭翻盘。

“辰致”早有预谋,更名只为腾出“长安”招牌

哭错坟了!中国长安改名或许就是腾笼换鸟?-有驾

控股股东改名“辰致”绝非临时起意。 早在2005年,中国长安便成立“辰致制动”公司;2022年又整合线控底盘技术成立“辰致科技”;2024年至今,辰系家族再添智能悬架、轻量化、循环科技三家子公司。 此次更名实则是将分散的零部件业务统一装入“辰致”品牌,形成技术矩阵。

而“中国长安”这个名称,极可能留给即将挂牌的新央企。 长安汽车内部人士透露:“一切调整都是为了做大做强,过段时间就有结果”。 未来格局已浮出水面:新央企“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统领全局,旗下分设整车平台“长安汽车”与科技平台“辰致集团”,二者平级协作,类似上汽与华域的架构。

长安的底气:自主销量碾压一汽、东风

这场“独立运动”的底气,来自长安汽车的硬实力。 2025年1-5月,长安总销量112万辆,新能源车占35.09万辆,同比暴涨46.89%。 更关键的是自主品牌占比高达86.6%,而同期一汽仅29.3%,东风约60%。 当合资车光环消退,长安的“去外资化”战略已成央企标杆。

哭错坟了!中国长安改名或许就是腾笼换鸟?-有驾

研发投入甩开对手:过去十年,长安在新能源、智能化、前瞻技术领域分别烧钱400亿、600亿、100亿元。 金钟罩固态电池(续航1500公里)、天枢智驾系统等黑科技密集落地,深蓝、阿维塔等新能源子品牌已贡献46.5%营收。

消费者最该关心的:车标、4S店全不变!

长安汽车证券办工作人员明确回应:“控股股东改名和上市公司无关,车标、品牌一切照旧”。 那些担心“长安变辰致”的车主大可放心,你的长安车还是重庆造,4S店维修照常,股票简称仍是“长安汽车”。

真正的变化在产业链上游。 辰致科技整合后,将为长安汽车提供线控底盘、轻量化部件等核心技术。例如其智能制动系统已用于深蓝SL03,未来更多“辰致造”零件将装车,消费者看到的只会是“长安”标。

哭错坟了!中国长安改名或许就是腾笼换鸟?-有驾
这场名乌龙揭开了央企改革最戏剧性的一幕:表面是股东“退场”,实则是长安汽车“C位出道”。 当网友还在争论“辰致”是否土气时,长安已默默拿下国资委直管席位,坐稳“央企新能源一哥”。 至于新央企的名字? 业内共识:“中国长安”这块金字招牌,很快就要重出江湖了。#热问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