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大潮下,一些传统品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市场数据,中国汽车市场总销量达到678.9万辆,同比增长8.2%,但增长主要来自于新能源汽车和国产品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外资品牌持续走低,市场份额不断萎缩。
业内普遍认为,在未来3年内,将有多达8个汽车品牌可能黯然离场,退出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这些品牌的车型正在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消费者在购买时也需要谨慎考虑。究竟是哪些品牌岌岌可危?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让我们通过数据和事实来一探究竟。
危机品牌一:DS
法国豪华品牌DS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可谓惨不忍睹。根据乘联会发布的销量数据,DS品牌2024年全年在中国的销量仅为987台,2025年第一季度更是只卖出了178台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DS品牌2014年进入中国市场时,曾以"法式浪漫"为卖点,希望打开高端市场。当时,长安PSA合资建厂,计划年产能10万辆。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品牌定位不清、产品力不足、售后服务网络稀疏等问题让DS迅速陷入困境。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DS品牌已经连续6年销量下滑,几乎处于"零售"状态。**目前,全国DS授权经销商已从最高峰时的100多家减少到不足20家,许多城市已经找不到DS的销售网点。有消息称,长安PSA合资公司已在考虑转型或退出中国市场的方案。
危机品牌二:英菲尼迪
曾经被视为日系豪华品牌希望的英菲尼迪,如今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数据显示,2024年英菲尼迪在中国的销量为5,821台,比2023年下降了37.2%。2025年第一季度,销量进一步下滑至1,246台,同比下降35.8%。
英菲尼迪的困境在于品牌老化和产品更新缓慢。在中国豪华车市场,奔驰、宝马、奥迪的"德系三强"格局已经稳固,雷克萨斯凭借可靠性和服务赢得了日系豪华车的头把交椅,凯迪拉克依靠本土化策略和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相比之下,英菲尼迪既没有显著的品牌优势,也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
**更令人担忧的是,英菲尼迪在电动化转型上明显落后。**在中国市场,豪华品牌电动化已成大势所趋,而英菲尼迪至今仍以传统燃油车为主,新能源战略模糊。东风英菲尼迪合资公司已经开始大规模裁员,多个内部项目被叫停。种种迹象表明,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战略调整,英菲尼迪很可能在3年内结束其在中国的业务。
危机品牌三:林肯
作为福特旗下的豪华品牌,林肯在进入中国市场后曾有过一段不俗表现,但近年来迅速跌落神坛。数据显示,2024年林肯在中国的销量为35,256台,较2023年下降19.6%。2025年第一季度,销量继续下滑至7,837台,同比下降22.3%。
林肯的问题主要在于产品更新缓慢和电动化转型不力。在中国消费者对新车型、新技术需求极为旺盛的背景下,林肯的产品更新周期明显慢于竞争对手。自2014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林肯主要依靠航海家、飞行家等几款SUV支撑销量,缺乏爆款产品。
福特汽车在全球电动化转型中步伐迟缓,这一问题在林肯品牌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林肯在中国市场推出的唯一一款纯电动车型Zephyr销量不佳,远低于预期。**与此同时,蔚来、理想、问界等国产高端品牌凭借智能电动车快速崛起,进一步挤压了林肯的市场空间。
据可靠消息,福特汽车正在评估林肯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定位,不排除未来几年内撤出的可能性。一位不愿具名的林肯经销商透露:"目前全国很多林肯经销店已经开始亏损,有些店甚至在考虑转投其他品牌。"
危机品牌四:讴歌
本田旗下的豪华品牌讴歌在中国市场一直表现平平。2024年,讴歌在中国的销量为12,876台,2025年第一季度销量仅为2,753台,同比下降17.2%。与同为日系豪华品牌的雷克萨斯形成鲜明对比,后者2024年在华销量超过21万台。
讴歌的主要问题在于品牌影响力不足和产品力欠缺。虽然讴歌拥有丰富的赛车历史和不错的技术积累,但品牌故事在中国市场的传播效果不佳。产品上,讴歌主要依靠CDX和RDX两款SUV支撑销量,但这些车型无论在设计还是科技配置上都缺乏亮点,难以吸引追求个性和科技感的中国豪华车消费者。
**更为致命的是,讴歌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进程几乎停滞。**截至2025年4月,讴歌尚未在中国推出任何纯电动车型,仅有几款混合动力车型,远远落后于市场步伐。广汽本田已将主要资源集中在本田品牌的电动化转型上,讴歌品牌似乎已被边缘化。
危机品牌五:Jeep
曾经在中国SUV市场风光无限的Jeep品牌,如今已沦为市场边缘角色。数据显示,2024年Jeep在中国的销量仅为19,672台,较2023年下降了53.2%。2025年第一季度,销量更是跌至3,289台,同比下降64.1%。
Jeep的衰落源于多重因素。首先,产品老化严重。曾经的主打车型自由光、自由侠已经多年未大更新,产品竞争力明显下降。其次,品牌定位混乱。Jeep一方面强调越野能力,另一方面又推出不具越野基因的城市SUV,导致品牌形象逐渐模糊。
**更为关键的是,Jeep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战略迟缓且不明确。**在中国SUV市场已经有众多性价比更高的国产车型和电动化选择的情况下,Jeep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
2022年,曾生产国产Jeep车型的广汽菲克合资公司宣布破产重组,这被视为Jeep品牌在华业务重创的标志性事件。虽然Stellantis集团表示不会放弃中国市场,但实际上Jeep已经变成了一个依靠进口的小众品牌。内部人士透露,如果没有根本性的战略调整,Jeep很可能在未来3年内退出中国市场。
危机品牌六:标致
法国品牌标致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数据显示,2024年标致在中国的销量为8,217台,2025年第一季度仅售出1,865台,已经沦为超小众品牌。
标致的问题主要在于品牌定位尴尬和产品力不足。在中国市场,标致既不具备德系品牌的高端感,也没有日系品牌的可靠性形象,更缺乏国产品牌的性价比优势,陷入了"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产品上,标致主要依靠4008和5008两款SUV支撑销量,但这些车型在设计、科技配置和驾乘体验上都没有突出优势。
神龙汽车(东风标致雪铁龙合资公司)连年亏损,工厂产能利用率低下。**据内部人士透露,标致品牌在中国的销售网络已从鼎盛时期的300多家减少到不足100家,且仍在继续萎缩。**虽然标致推出了电气化战略,但实施进展缓慢,且相关产品在中国市场反响平平。
危机品牌七:雪铁龙
与标致同属Stellantis集团的雪铁龙,在中国市场的命运相似。2024年,雪铁龙在中国的销量为11,542台,2025年第一季度销量为2,457台,市场份额微乎其微。
雪铁龙曾以舒适性和创新设计为卖点,试图在中国市场赢得一席之地。然而,品牌调性不明确、产品创新力不足、营销策略失误等问题让雪铁龙逐渐边缘化。主打车型如C5 AIRCROSS、C6等既没有形成明显的产品特色,也缺乏价格优势。
**雪铁龙在电动化转型上同样步伐迟缓。**虽然推出了凡尔赛C5 X PHEV等混合动力车型,但在纯电动领域布局不足。与此同时,国产品牌已经推出了大量高性价比的电动车型,对雪铁龙形成了强大冲击。
神龙汽车已经连续多年亏损,工厂产能严重过剩。虽然Stellantis集团表示将调整在华战略,但具体方案尚不明确。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雪铁龙品牌在中国市场难以独立存续,极可能在3年内与标致一同退出。
危机品牌八:菲亚特
意大利品牌菲亚特在中国市场已经举步维艰。2024年,菲亚特在中国的销量仅为483台,基本上处于"清库存"状态。2025年第一季度,销量更是只有86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菲亚特的问题在于品牌认知度低、产品线单薄、定价策略失误等多方面。菲亚特在中国仅有500系列等少数几款车型销售,且均为进口车,价格偏高,难以吸引中国消费者。同时,服务网络稀少,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更为致命的是,菲亚特在华完全没有电动化产品布局,已经与中国市场发展方向脱节。**据悉,Stellantis集团已经放弃了菲亚特品牌在中国的独立发展计划,目前仅维持最低限度的市场运营。
购买这些品牌的车型,将面临哪些风险?
如果品牌真的退出中国市场,消费者将面临以下几个主要风险:
一是零配件供应问题。品牌撤离后,原厂零配件的供应可能逐渐减少,维修成本上升。根据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的数据,国内已退出品牌的车型零配件价格平均上涨35%至50%,部分紧缺配件甚至需要海外代购。
二是保值率大幅下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中国汽车保值率报告》显示,市场份额萎缩或传出退出消息的品牌,其车型三年保值率平均下降15至20个百分点。以某退出品牌为例,该品牌车型的三年保值率从退出前的60%降至退出后的35%,贬值速度明显加快。
三是售后服务质量下降。品牌撤离后,授权服务网点会逐渐减少,消费者可能需要跨城市寻找维修点。据中国汽车售后服务协会统计,品牌退出后,其服务网点平均减少70%以上,消费者满意度也从退出前的85%降至45%左右。
此外还有软件更新停滞。现代汽车越来越依赖软件系统,品牌退出后,OTA更新可能终止,导致车辆智能化功能逐渐落后。有业内专家表示:"没有持续的软件更新支持,智能汽车就像一部无法升级的旧手机,功能会越来越受限。"
这8大汽车品牌面临退出中国市场的命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电动化转型不力是最主要原因。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猛,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已占乘用车总销量的32.7%。上述8个品牌在电动化方面要么进展缓慢,要么完全缺席,已经与市场潮流脱节。
本土竞争加剧是第二大因素。中国汽车品牌快速崛起,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38%上升到2025年第一季度的52.6%。国产品牌无论在产品力还是性价比上都已具备强大竞争力,挤压了外资品牌的生存空间。
**品牌战略失误是第三大因素。**多数濒危品牌在中国市场定位不清、产品更新迟缓、营销策略失当,导致品牌影响力持续下降。
成本控制不力是第四大因素。合资企业普遍面临着管理层级多、决策流程长、成本高企的问题,在国产品牌高效运营的竞争下明显处于劣势。
面对可能退出的品牌,消费者应当如何选择?以下是几点建议:
**慎重购买上述8个品牌的车型,尤其是新车。**即使有不错的优惠,也要考虑未来可能面临的零配件供应、保值率和售后服务等问题。
**如果已经购买了这些品牌的车辆,可以考虑在保值率进一步下降前置换。**汽车分析师建议,如果使用期已超过3年,可以考虑在品牌正式宣布退出前更换车辆,以减少损失。
**对于二手车市场,这些品牌的车型可能会出现超低价格,但需谨慎评估风险。**虽然价格诱人,但未来的维修和零配件成本可能会抵消价格优势。
**选择市场份额稳定、有明确电动化规划的品牌。**目前看来,德系三强、日系主流品牌以及头部国产品牌的市场表现相对稳定,电动化转型也较为明确,是相对安全的选择。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汽车品牌如果不能快速适应这一变化,退出市场将是必然结果。"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赵福全表示:"未来3年将是中国汽车市场品牌洗牌的关键期。预计有8至10个外资品牌可能退出中国市场,与此同时,也会有一批新兴品牌崛起,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汽车行业合伙人张晓岚指出:"品牌退出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对消费者来说,购车决策应更加理性,不要被短期优惠所诱导,而要考虑品牌长期发展前景。"
2019年,雪佛兰品牌退出韩国市场;2020年,三菱汽车宣布退出欧洲市场;同年,英菲尼迪也从俄罗斯市场撤出……这些先例可以让我们了解品牌退出后消费者会经历什么。
韩国一位雪佛兰车主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品牌退出后,附近的4S店全部关闭,最近的维修点要开车3小时才能到。零配件价格上涨了约40%,部分电子零件甚至买不到,只能从美国海淘。三年后,我的车贬值了65%,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俄罗斯一位英菲尼迪车主的经历也值得借鉴:"品牌撤出后,授权维修点数量减少了80%,预约维修经常要等待数周。车辆出现的软件问题无法解决,因为没有了技术支持。最终,我不得不提前更换了车辆,损失了大约30%的价值。"
汽车行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品牌的兴衰更替是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不出3年,这8大汽车品牌极可能退出中国市场,给消费者敲响了警钟。对于消费者来说,购车决策不应只看当下的优惠力度,更要考虑品牌的长期发展前景。对于车企来说,唯有紧跟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不断提升产品力和服务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你认为这8个品牌中哪些最有可能率先退出中国市场?如果你拥有这些品牌的车辆,会选择继续持有还是尽快置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