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商务部、工信部、公安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二手车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直接瞄准了这一现象。
文件明确规定,自2026年1月1日起,申请出口距注册登记日期不满180天的车辆,企业必须补充提交车辆生产企业出具的《售后维修服务确认书》,其中需包含出口国别、车辆信息、售后网点等关键内容,并加盖生产企业公章。 无法提供材料的企业将无法获得出口许可证。
这一政策的过渡期设置到2025年底。
对于通知实施日前已办理转让登记待出口手续的车辆,相关部门要求企业按合同履约并有序出口,尽可能减少对现有业务的影响。
政策出台的背景与二手车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密切相关。 我国二手车出口自2019年启动以来,从2020年的4300辆增长至2024年的43.6万辆,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部分企业通过缩短车辆使用周期、虚报车况等方式,将新车以二手车名义低价出口,导致税收流失和市场混乱。
2023年,全国二手车出口量达27.5万辆,2024年突破40万辆,但行业长期存在标准不统一、售后服务缺失等问题。
《通知》对售后责任归属作出严格限定。
要求出具的《售后维修服务确认书》必须由车辆生产企业直接提供,且生产企业需为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内的申报企业,集团旗下其他品牌公司、销售公司或关联企业均无权出具。 这一规定将售后责任直接绑定至生产端,促使车企深入参与海外服务网络建设。
出口许可证的申领流程同步收紧。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需指导企业规范填写许可证申报信息,车辆品牌、型号、注册登记日期等内容必须与《机动车登记证书》完全一致,关键日期需填写在出口许可证附表中。
对于未按要求填写的企业,不予发放出口许可证。 商务部将密切监测填报情况,对多次违规的企业及相关发证机构进行通报。
改装车出口同样被纳入严格监管范围。
通知要求改装车出口企业提交改装真实性证明,包括改装内容、前后对比照片、底盘采购协议等材料。 未列入工信部产品公告、不具备有效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改装车,将无法获得出口许可。
政策通过“负面清单”模式划定行业红线。
附件《二手车出口不诚信行为负面清单》列出七大违规行为,涵盖伪造证件、不履行质量保证义务、多次填报不规范等领域。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需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对有不诚信行为的企业进行约谈,并要求其制定整改措施。 多次违规或通过另设企业规避监管的主体,将在出口许可证审批中面临更严格审查。
行业竞争格局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显现。
2024年,二手车出口基地在新疆喀什、霍尔果斯等口岸建立仓储维修中心,部分企业开始在俄罗斯、中亚地区布局海外仓。
整体而言,售后体系仍依赖零散合作,备件供应时效常因物流问题延迟。 新规推行后,企业需延长车辆持有周期,或加强与汽车生产企业的合作以获取售后资质。
四部门联合监管的模式强化了执行闭环。
商务部门负责资质审核,工信部规范生产端,公安部门核实车辆登记信息,海关把控通关流程,形成全链条管理。 2024年推出的二手车出口全流程追溯体系,为政策落地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配套措施方面,通知鼓励各地建设集展示、检测、报关、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二手车出口基地,支持企业通过自建或合作方式拓展海外售后网络。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等组织将开展政策宣讲,分享合规填报许可证、建设海外网点的经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