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说到网约车,你会发现坐车的、开车的还是管平台的,都说自己过得不容易。乘客觉得价格越来越贵,动不动就是比以前多二三十块钱,可有意思的是,翻翻平台的账本,人家还总在喊亏,他们净利率连一个百分点都不到。再看看司机这边,吐槽最多的就是到手的钱太少,一天干下来,去掉各种费用,收入也就比以前多不了多少。这一笔账,到底该怎么算,它这钱到底都让谁给分走了?
前两天我就碰到这事。我打车去机场,说实话,跟三年前比,真是贵了不少。那单子一百二,我特意问了司机老李,平台抽成到底有多少。平台的算法说只抽14%,感觉不是很多,可老李一脸不服,他说这14%是平均出来的,实际上早晚高峰有时候能抽到25%,遇到节假日抽成还能再高点。反过来,碰到下雨天或者平台搞活动补贴司机,抽成又能降到十二三。抽成这种东西吧,说实话,跟天气、节日还有需求量都挂钩,不是死盯着某个百分比,所以司机算出来的到手钱,和平台说的真不是一码事。
还有,这抽成之外,司机的开销简直是一长串。车不是自己的,得租,租金就是一块;车是电车还得充电费、电池保养、保险,还有平台每个月收各种管理费。司机老李给我看了流水账,他一个月入账七八千,扣掉这些开销,剩下的不过三四千。你说他这一天起早贪黑,结果到手没几个钱,他还得抢那些特惠单,每单赚几块钱,有时还被安排空跑,没有乘客的时候耗油的钱就是往河里倒。尤其现在网约车越来越多,竞争激烈,老李说跟两年前比,车多了五成,单子只涨了两成。有的司机为接单,甚至在高速路口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油耗钱还比赚的多。
很多乘客觉得,车贵是司机涨价、平台乱收钱。其实你细算一笔,每一个环节的钱都被分得明明白白。比如平台方面,我也问过他们客服。平台要维护APP,保证定位准确、司机乘客安全,每单都要靠技术和客服支撑。你别看那些紧急按钮和实时地图,一单操作下来至少用掉三毛到四毛钱。再加上每单都得给乘客发些优惠券,平均下来每次得贴出去五块钱。那像我去机场的单子,平台抽到手是十六块钱左右,但其中八块是当场补贴乘客优惠了,剩下八块带着运维成本、人工工资,真要细细一算,平台也就是赚一两块就不错了。
说起来,网约车平台现在日子也不是那么舒服。最近还有家平台搞了新思路,趁早高峰人多,专门出“拼车专车”,每人只收十五块,能一趟拉四个人。这司机小王说了,这样至少比单拉乘客多赚五成。平台还帮司机做充电导航,找那些便宜的充电桩,每度电能省三毛钱。小王算下来,要是真有那么多省钱的机会,每个月司机能多赚五百块。而且平台拼车也能分摊成本,既方便乘客,又让司机多有点收入。
但是问题还是没解决。司机们都在群里说平台抽成降了,但订单越来越难接。有的人跑了半年车,就转头去送外卖了,他说现在哪怕是县城都满地都是网约车,这行没当初那么好做。现在的局面其实就是平台有平台的难处,司机有司机的压力,乘客也觉得心里不舒坦。平台想的是怎么多拉点单子、让司机别跑空。司机呢,就琢磨怎么用新工具节约一点,一个月能多赚点。政府呢,也不能光看数字,得管管城市里的网约车是不是太多了,路上的车一多,订单也不会均匀分配,司机的收入自然就降低。
你要说这事怪谁,其实谁也不完全是赢家。乘客花的打车钱说在账面里转了一圈,看起来不少,但真正能落到平台和司机手上的,远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丰厚。整个网约车行业,表面热闹,私底下都在绞尽脑汁:平台想着怎么稳住抽成,司机想着怎么提高接单效率,乘客又比较平台之间的价格,谁都不是真正的得利者,大家都是在缝里求生存。
还有一个点,平台的账本公开了,你以为人家赚了大钱,其实利润非常小。平台得投入巨额资金保证技术和服务,跟以为那种“坐等收割”的日子早不一样了。司机说自己辛苦一天到手没几个钱,平台也说自己投入大、回报小,乘客再不愿出高价,结果就是谁也赚不了轻松钱。这种局面和以前传统出租车市场也有点像,出租车公司收钱,司机每天拼命跑,但车费贵了乘客也不干,司机收入也上不去。
回头再看看这个行业,网约车平台的确改变了打车的方式,技术创新、省时省心,但是商业模式并不像外界以为的这么顺利。平台对司机的抽成随着市场变化调整,早晚高峰高,平峰期低、下雨天补贴、节假日往上涨,都在算计怎么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司机也在用各种方法降低成本,比如拼车、比价、找充电优惠,甚至专门跑热门路线去抢订单。一些平台还推出新服务比如自动导航、智能派单,帮助司机获得更多单,但竞争太大,司机总觉得难比以前吃香。
其实这就是供需变化带来的问题。司机越来越多,可乘客增速没那么快,平台也意识到订单增长赶不上司机的增长,抽成比例调低了也没带来实际收入提升。各方角力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吃亏,平台说补贴贴在乘客和司机身上,司机说抽成高、成本重,乘客说价格贵,结果是大家都在局里挣扎。平台拿到的钱也不是绝对的利润,还得摊销技术、客服、安全等各种运营费用,能落到手的是真不多。
所以你说打车费到底给谁赚走了?只要认真看看这条链条,钱就像流水,在各个环节都被切走一点,最后每个人得到的都不是那么多。平台要维护系统稳定,还得支付大量费用;司机辛苦工作,每天不停地跑;乘客花钱出行,还在想能不能多点优惠折扣。其实大家都在现实里算计,根本没有谁是稳赢的。
有时候你上车了,路上看见司机在地图上不停地查询充电站,甚至为了省几毛钱油钱愿意绕远路,这背后不是懒,是不得不谋成本。平台也不敢随便涨价或者降低抽成,怕司机流失、乘客找别家。所以这行业的利润空间就是被不断地压缩,司机、平台、乘客都像挤牙膏一样把利润挤到极限。钱不多,每一分赚来都得动脑筋,算细账。很多司机最后还得靠接高峰单拼单,平台角逐市场靠发补贴,但都不是躺平就能收钱的。
现在码上这些字,就是想让大家看到,表面风光的网约车行业,其实压力大得很。司机的辛苦没法轻易消解,平台的账本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赚。乘客觉得贵,其实和司机无关,也不是平台能随心调控。真要让各方都满意,那是得政府、平台、司机一起扭成一股绳,合理规划城市网约车数量,科学分配订单,给司机保障,合理降低乘客负担。否则只靠市场无序竞争,最终还是三方都不开心。
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打车人、司机、平台,其实都在现实里过日子。人家以为平台是稳赚的,司机是自由的,乘客是幸福的,实际上就是大家各自有难处,谁都不是想象中那个赢家。反复算账、拼成本、比竞争,这个游戏能做下去,全靠每个人都在努力调适。如果哪天你发现打车还是贵,司机还在地图上绕来绕去,平台优惠券越来越少,其实不是大家懒,是这行业真的没你想的那么好赚。
最后说一句,这钱到底谁赚走了?细看下来,钱是被各处开销一点点吃掉了。平台拼命在技术安全上花钱,司机跑一天还得省吃省喝,乘客打车也得精打细算。说到底,就是大家在一条线上谋生存,谁都别想轻轻松松把钱捡走。现实嘛,本来就不容易。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