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车这个事情,我想聊聊。你看,2021年吉利的销量还能拼到18.35万辆,算是挺厉害的。可到了2025年1到9月,才不到9万辆,差不多只剩下一半。这个变化,挺让人心里发沉的。这么大的缩水,反映出啥?我猜得差不多。也是一场大的市场变局在发生。
先说说,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大部分原因还是消费者的偏好变了。之前,油车几乎是市场的硬通货,大家买车除了拉风、面子,实用性也是个考虑因素。你想嘛,油车的技术、供应链都成熟,能百公里跑个8、9升,油钱虽说一笔不小,但还是能接受。可如今,新能源崛起,特别是比亚迪、奇瑞、东风那些,推的新能源车型,价格直逼油车,续航、快充、智能配置都突飞猛进,吸引的年轻人特别多。
我随便翻了下朋友圈,有个朋友就说,买油车真难,现在配置高的电车才是王道。可能他口中的配置高,指的是智能驾驶辅助、大屏幕、智能语音什么的。比起之前只要啸一声启动的车,新能源车给人的感觉就是科技感爆棚。这也是为什么红旗天工05能火的原因——大空间,智能配置,安全性高,还价格挺友善。
但是,扯远了。吉利的困境,不只是被抢走了市场份额,还包括研发和供应链的压力。从研发角度讲,新能源的技术门槛比传统油车要高。电池,谁都知道电池的原材料、制造工艺都极端重要。一块优质的三元锂电池,成本可能在1.5-2万元之间(我估的,不是很准),而且它的寿命和安全,是影响用户最大心里负担的因素。比起油车的四个轮子,电池更像是藏在车底的炸药桶。供应链不稳定,比如原材料价格太动荡,导致企业要不断调整策略。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份估算:百公里电耗在15千瓦时左右,电费按每度0.6元算,油钱大概在7-8元上下。你算算,大概百公里成本比同级别油车低一些,不多,但在高速上跑长途,差距还是挺明显。要是油车跑一万公里,油费差不多在7000块,新能源如果充电便宜点,可能在4000块左右——这数字能影响不少人的购买决策。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那些传统实力车的市场表现,像比亚迪,靠的是技术+品牌双线并行。比亚迪M3 DM-i,不也就8万多块,油电混合,既省油,又还能偷得香吗?赛道延伸到价格比拼,以我亲戚的话说:别的小厂拼配置,比亚迪拼的是销量和耐用。他不是销售,但这句话我挺有感。
我曾经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多油车的老车在二手市场还能卖个不错价,比如刚换个机油,车主说能卖到6成新。这我觉得挺妙的,毕竟传统油车的保值率还算可以。相比之下一台五年前的电车,可能‘保值率’只有3成左右,价差挺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对新能源:没细想过,万一几年就坏了,保值还不如油车。
消费者的心理也在变。第一,大家都觉得智能化才是硬核如生命,尤其是年轻一代,看个大屏幕、试试自动驾驶感受,可能比开跑车还刺激。第二,安全感也很重要。红旗天工05里面,那个9H的笼式结构+76%的高强钢+9个气囊,我觉得这个配置,是能瞬间打动安全控的。
我还记得有个销售和我说:现在很多年轻人买车,第一想法就是:安全、智能、空间大。这三项常常比动力系统更重要。你问我原本打算用油车练手的朋友是不是也被跳槽到电车阵营?我觉得未来线的变化,肯定会让油车越变越鸡肋。因为,油车的技术门槛在下降,油耗还能不爆表,价格却上来了,根本没法和新能源比。
但我也想不明白一个问题,油车的维修,为什么那么贵?我查过,维修工老说:你这活太难搞,一堆机械和电路,要不就是刹车片,要不就是变速箱。油车的工艺复杂。反倒是电动车,少了变速箱,什么特殊机械,简直就是用几块大电池吊着,维修起来比油车省心多了。于是,我心里就琢磨:为什么这么多厂还在坚持油车?可能是,大家都不知道油车还能撑多长吧。
说到研发,去年我关注过,头部车企都在加大电池布局,甚至布局自给自足。这意味着,短期内,油车可能还会活得挺滋润,但长远看,谁都不好说。
你觉得豪华车有没有必要破解卖点大换血的难题?我偶然看到朋友车库,他那台奔驰S,快到十年了,修起来也贵。可能是我的猜测:普通家庭可能越来越难承担高端油车的维护成本,而电车,因为零件少,可能会更省事。
(这段先按下不表)而且,还有个小疑问:新能源技术是真的比油车更稳,更可靠,还是我们被新鲜感冲昏了头?我也摸不清。只是,现在的市场变化太快,像吉利的销量下滑,这得反映出啥?我猜,是出于整体市场的洗牌。
也有人觉得,传统油车路线还能存活个几年。那我想问:你会不会觉得,等换车的时候,新能源是不是会更成熟?还是说,就像我猜测的,未来的某个技术点会让新能源一飞冲天?我都hold不住这个猜测,也没细想过。
反正,市场变化,谁也说不准。倒是我每天都在看展厅,看看那些新款车,心里暗暗念叨:要是下次想买车,是不是还得再等等?这个再等等,可能就是未来几年所有人的心声。你有同感不?我还挺喜欢看车这个变化的过程,尤其是从没有智能到满满科技感,这个转变让我觉得——可能真的会变得越来越快。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