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数据,挺扎眼的。华为智选车问界系列,2023年前三季度销量超过4万辆,其中增程式车型占了绝大多数,而纯电车型的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此同时,部分人开始发现,纯电车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小了——有些新车连纯电版本都不出,直接上增程。这事儿看着挺反常的,因为过去几年,大家不都在喊“纯电是未来”吗?怎么一转眼,增程式反倒成了香饽饽?这逻辑是不是有点乱?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来拆一下这个现象。
先看数据。问界M7长续航版增程车型,起售价超过30万,一年能卖到几万辆。而且,这车搭载的还是国产发动机,比如北汽和东安的产品——这些牌子,放几年前你还会觉得它们“够档次”吗?现在不仅搭上去了,还被消费者捧着买单。这种场景在新能源车里并不常见,尤其考虑到增程式的“内燃机属性”,它本质上还是需要燃油来工作,跟大家印象里的“完全电动化”路线多少有点对不上。
那这是个什么逻辑?中国车市不是早就定调“全面转向纯电”了吗?为什么增程式忽然这么吃香?背后是消费者观念变了,还是行业方向出了问题?
我们不妨把这件事拆得细一点。从产品销量到企业策略,再到行业大趋势,看看是不是有些事表面看着吓人,其实背后早有铺垫。
先说销量。从表面上看,增程车销量确实漂亮,尤其问界M7和理想L系列,这俩品牌在增程式市场里几乎吃下了大头。理想今年的销量已经逼近40万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增程车型。华为牵头的问界也在增程这个小赛道上站稳了脚跟。这说明什么?说明消费者对增程式的接受度已经很高了。甚至可以说,“新能源车=纯电车”的观念正在被颠覆,尤其在那些对续航焦虑比较敏感的用户群体里,他们可能根本不在乎是不是纯电,只要能跑得远、用着方便,增程车就完全够用了。
但销量高,不代表这个品类就没问题。增程式车企的账上,其实并没那么“好看”。比如理想汽车,虽然销量火爆,但它的净利润率并不高。2023年上半年,理想的毛利率大概是20%左右,这个数字对于传统燃油车企来说不算差,但在新能源车企里算不上特别亮眼。而且,增程车本质上是个“过渡品类”,技术上没有太多护城河。你可以说它兼顾了油车和电车的优点,但换个角度看,它也没办法做到任何一边的极致。不少业内人觉得,增程车虽然现在卖得好,但未来可能会因为政策或技术迭代变得尴尬。
再看企业行为。很多人觉得,像华为、理想这样的公司做增程,是一种“偷懒”的策略,总觉得它们是在绕开纯电的难题。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如果你仔细看这些企业的财报,会发现它们在研发上的投入一点都不“偷懒”。理想汽车2023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超过了50亿,主攻电池管理系统、智能驾驶技术等核心领域。华为虽然不是整车企业,但在问界系列的智驾和智能座舱上投入也相当猛。这说明什么?说明增程车企并不是只图眼前的销量,而是在用增程这个“过渡产品”试探市场,同时积累技术,铺路下一步。
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那纯电车是不是就真的不行了?其实也不是。别忘了,特斯拉全球销量还在节节攀升,它的纯电路线依然是行业标杆。而且,国内传统车企和新势力里,依然有不少品牌在坚持纯电,比如比亚迪的海洋系列、小鹏的G6,这类车型依然有自己的市场。这说明什么?说明增程火归火,但纯电并没有被抛弃。对于企业来说,增程更像是一个“备胎”——弥补纯电车尚未解决的用户痛点,而不是彻底放弃纯电。
那问题又回来了,增程车到底是个长期趋势,还是短期红利?这里其实涉及到一个更大的背景,就是中国车市正在经历的“两极分化”。一边是30万以上的中高端市场,增程车成为香饽饽,车企拼命抢占份额;另一边是10万以下的入门市场,纯电车还是大势,比如五菱宏光MINI EV这种国民级代步车。中间的燃油车正在被这两个极端挤压,空间越来越小。
所以,增程的火爆看起来有点“吓人”,但它其实更像是一种市场分化的必然结果。对于企业来说,这个品类是个不错的盈利点,但它并不能代替整个新能源市场的未来方向。
用个不太严谨的比喻:增程车更像是行业转型期的“桥梁”,它不一定是终点,但却是很多企业必须走的一段路。有什么问题吗?肯定有,但比起燃油车的加速淘汰、纯电技术的尚未成熟,增程车或许是目前能让车企活下去、技术跑出来的最优解。
所以,别被表面数据吓着。增程车的火爆,更多是一种权宜之计,而不是行业的“反转”。要紧盯的,不是它现在卖得多好,而是这些企业下一步走向哪里。等到纯电车解决了续航焦虑、充电便利性达到新的高度,增程车会不会退场?这是后话。但至少现在,它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