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毋庸置疑,车也在快速进化。变得更快更安静更智能,甚至同时还能更便宜了。但是,会不会在有些片刻,还是会觉得二十年前的车,某些方面会更好。
是因为技术先进了,感情反而稀薄了?也许是加了回忆滤镜,也许是觉得“某些感觉”却没了。
这篇,一起瞎聊聊,在回忆里的老车,好在哪里?PS1:纯个人喜好与看法PS2:纯纯是回到过去的回忆PS3:人的适应能力很强的,现在的车也很强的
驾驶-“直接”;
还有,只属于我们自己记忆里与那台车的“时光机”。
驾驶:人车之间的“原始默契”
二十年前的车,可能没那么先进,但却像糟糠之妻。油门没那么灵,车机是收音机,拧钥匙还要等启动声“哐哧”一声。但就是觉得——那会儿“开车更像开车”。
二十年前,开车这件事,还不是个即将被智驾“优化掉的动作”。二十年前的车其实有很多今天看来的“落后之处”:
没有电子转向,没有线控油门,没有虚拟仪表;
有的是液压助力、钢索连接、机械手刹、一根根连杆。
但是!这些老部件虽然不先进,但可感知、可预期、有余地可调。
简单说:
「机械感、参与感、非中介」
所谓“机械感”,其实是指人通过肢体动作,能够清晰感受到机械部件的运动反馈。
比如——
液压转向助力会让你在转弯时,感受到“轮胎正在跟地面较劲”,方向盘微微发涩;
手动挡离合结合点是“弹簧 + 摩擦片”的真实摩擦;
机械感,并不等于粗糙,而是一种“质地清晰可感的反馈体系”。在这个体系下,车像个“有身体”的朋友,而不是一个“有功能”的终端。
参与感的核心是:驾驶不是被简化为结果导向,而是过程参与本身就是乐趣的一部分。
离合点找得准不准,转速和脚感匹不匹配,是脚和踏板厮磨出来的手动换挡时,“找准时机降一挡补个油”,是一种你和发动机协同的“协奏”;雨刷快慢是不是你手拨出来的……**人是“亲历者”,不是“旁观者”。
非中介,指的是人和机械之间没有“中间人”插手干预。也就是“你的动作 = 机械响应”,中间没有电子伪装、虚拟滤波、延迟补偿。
不是新技术不好,而是感官“被处理”过了,变成了一种“算法决定你体验什么”的模式。新技术肯定也能调教出非常好的机械响应,但非中介的体验,其实就是:
我的感知,不需要“翻译器”。
人和车之间的“共老感”
当然我也承认,很多对老车的“好印象”,是回忆滤镜加成的。
哪怕当今的汽车更快、更智能、更安全。但就是有些东西,永远造不回来。
它也许并不是真的多么省油、多么安全、多么灵巧,但它是时间的容器,有些车,一想到它,你就会想起那段人生——
那辆开到散架的捷达,是你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见证;
那辆掉漆的花冠,是你爸送你去高考时汗流浃背的老战马;
或者是某个雨夜里,你和前任吵完架后一个人开了 200 公里的那辆红色飞度。
是你第一次带喜欢的人去兜风,是你出社会买的第一台车,是你爸带你兜夜风时哼的老歌。这不是因为那辆车“真的有多好”,而是其实说的是:“那段时光,我不想忘。”
二十年前的,它坏了你修,它脏了你洗,它跑累了你心疼。一辆车不再只是“你开的车”,而是“你的车”。它像一个可靠但不完美的老朋友,而不是一个冷静无感的算法服务提供者。
也许我们觉得汽车的好,不是“什么都做得更好”
而是“有一段路,是我们一起走过的”。
我的觉得好的,或许不只是那辆车,是那个一直没追上的年轻的理想中的自己?
好的,回忆到这
你有没有一辆,二十年前的车,虽然早就卖了,但偶尔还会梦见它的味道和声音?
你觉得,现在的车,是更先进,还是更远了?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老车情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