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热销,新能源车破纪录,高性价比制胜

最近的汽车市场,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按理说,每年的“金九银十”都是汽车销售的黄金季节,大家买车的热情都比较高。

但今年的情况有点特殊,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十月份前面二十多天,全国乘用车的整体零售量居然是同比下降的,市场显得有些冷清。

金九银十热销,新能源车破纪录,高性价比制胜-有驾

可就在这片“凉意”之中,新能源汽车却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烧得异常旺盛。

各大新能源品牌纷纷公布了十月份的成绩单,数字一个比一个亮眼,很多都创下了历史新高,简直是集体狂欢。

一边是整体市场的疲软,另一边是新能源的狂飙突进,这一冷一热的鲜明对比,不禁让很多人心里犯嘀咕:现在网上到处都是说电动车不好的声音,什么二手车价格跌得惨不忍睹,一到冬天续航里程就大打折扣,甚至还有极端情况下车门打不开的安全隐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前仆后继地去买呢?

难道这几百万掏出真金白银的消费者,都没有看到这些问题吗?

其实,如果我们愿意静下心来,把那些浮在表面的品牌宣传、网络流量和口碑争论都拨开,去看看背后最实在的东西,就会发现,这场销量盛宴的秘密,其实并不复杂,它归根结底指向了三个字:性价比。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车企们终于找准了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真正主力在哪里。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很多新势力品牌都喜欢讲高端故事,动不动就要对标国际豪华品牌,仿佛不卖个三四十万都对不起自己的技术。

但现实是,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的购车预算并没有那么高。

金九银十热销,新能源车破纪录,高性价比制胜-有驾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一份详细数据,在我国拥有汽车的家庭中,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家庭,他们开的车价格都在二十万元以下。

这个数字清晰地告诉我们,不管汽车技术怎么发展,消费者的钱包厚度才是决定市场走向的根本。

二十万元以内的价格区间,才是容纳了最多消费者的“人民的汪洋大海”。

想明白了这一点,再看十月份的销量榜单就豁然开朗了。

那些销量冲在最前面的品牌,都不是靠所谓的“品牌豪华化”实现的,恰恰相反,它们是把最有竞争力的价格和最丰富的配置,覆盖到了最广大的消费人群中。

从几万元的微型代步小车,到十五至二十万元的主流家用轿车和SUV,再到二十五万元左右配置拉满的中高端车型,这些热销产品共同的语言就是“够用而且不贵”。

消费者用同样的钱,在新能源车上可以买到更大的空间、更智能的座舱、更安静的驾乘体验和更全面的主被动安全配置。

这种实实在在的价值感,是同价位很多传统燃油车给不了的,这第一板斧,就直接砍在了消费者的心坎上。

如果说亲民的售价是打开消费者心防的第一步,那么极其低廉的后期使用成本,就是彻底征服他们的杀手锏。

金九银十热销,新能源车破纪录,高性价比制胜-有驾

对于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来说,买车只是第一笔开销,后面每个月的养车费用才是伴随日常生活的持续性支出。

而在这个维度上,纯电动车对比燃油车,简直形成了“降维打击”。

我们可以简单算一笔账。

假设一个典型的城市上班族,每天上下班通勤六十公里,一个月工作二十二天,月行驶里程大约在一千三百公里左右。

如果他开的是一辆百公里油耗七到八升的燃油车,按照现在九十二号汽油每升八元左右计算,他一个月光油费就要支出七百四十元到八百五十元。

再加上一年两到三次的小保养,以及随着里程增加的大保养,平均下来每年的保养费用也要一千五百元左右。

现在,我们换成纯电动车。

假设车辆的百公里电耗是十五度电,如果家里能安装充电桩,利用夜间低谷电价,每度电大概六到八毛钱,那么一个月充满电的费用仅仅需要一百二十元到一百六十元。

金九银十热销,新能源车破纪录,高性价比制胜-有驾

即使偶尔在外面使用公共快充,费用会有所增加,但总体开销依然远低于油费。

在保养方面,电动车没有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些复杂的机械结构,保养主要以检查为主,需要更换的易损件很少,一年的保养费用通常也就三四百元。

把这两项主要的开销放在一起对比,结果是惊人的。

在以家庭充电为主的通勤场景下,纯电动车每个月的能源和保养花费,可能只有同级别燃油车的十分之一。

这已经不是一句广告宣传语,而是每个车主打开手机App就能看到的实实在在的账单。

对于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家庭来说,每个月能省下几百甚至上千元的开销,一年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笔钱可以用来改善生活、可以给孩子报个兴趣班、也可以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当省钱的效果如此立竿见影时,那些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似乎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就引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第三个问题:为什么那些关于电动车的负面舆论,没能阻止销量的持续攀升?

二手车残值低、极端天气续航衰减、补能网络不完善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网络上的讨论也从未停止。

金九银十热销,新能源车破纪录,高性价比制胜-有驾

但销量数据告诉我们,消费者的决策逻辑可能和网络舆论并不完全同步。

这背后的道理其实很朴素,那就是“眼前的苟且”往往比“诗和远方”更具决定性。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每个月要还的车贷、要付的油费或电费,是当期就要面对的刚性支出,是确定的;而一辆车开三五年后,在二手车市场能卖多少钱,这是一个中长期的、具有不确定性的问题。

当一个选项能让你每个月的固定开销大幅降低时,很多人会选择优先解决眼前的财务压力。

更何况,那些曾经困扰用户的技术短板,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补齐。

比如充电焦虑,随着800V高压快充平台的普及,现在很多新车已经能做到充电十分钟,续航增加两三百公里,大大缩短了补能时间。

电池技术也在不断迭代,能量密度更高、成本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方案,让长续航车型的价格越来越亲民。

当技术进步把体验的短板逐步补上,而成本优势又如此突出时,消费者的天平自然会发生倾斜。

所以,当下的负面舆论和火爆销量并非悖论,它只是反映了市场不同阶段的分歧:当一部分人还在路上讨论和观望时,另一部分务实的消费者已经用钱包投了票。

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跑同样的路,花更少的钱,还能享受到更好的配置”,这个简单的道理胜过了一切复杂的争论。

各大车企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无论是像蔚来那样通过建立乐道、萤火虫等多品牌矩阵来覆盖从高到低的不同价位,还是像理想那样通过爆款新车来开拓新的增长点,亦或是像长安深蓝、东风奕派这些背靠传统大厂的新能源品牌,利用强大的供应链和渠道优势快速起量,它们的共同底色,都是在各自的细分市场里,将“性价比”这三个字做到了极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