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今年成都车展咋突然这么‘清爽’?”
“真不是眼睛花了吧?豪华品牌一大票都没来!”
要是有谁问,啥场面最能代表汽车圈的暗流涌动?
别往远了找,看看成都车展展馆里那些半天都没填满的空展位就够了。
要知道,以前要挤进豪华车馆,那真得做好在门口和一众有钱大哥抢C位的准备,可今年呢?
大家一脸懵,兰博基尼、劳斯莱斯、玛莎拉蒂甚至保时捷都杳无踪影。
豪车扎堆、贵气氤氲的“亮牌局”,浑然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国产品牌风风火火、整馆包场的大场面。
以前豪华车都是“展会大明星”,现在倒像是微博热搜的“凉凉新闻”。
忍不住要感叹一句,江湖的地位说变就变,今天你还在镁光灯下呼风唤雨,明天也可能“参展不了”。
不过,也别以为展馆变空只说明没钱了、品牌撑不住了,其实这里头的门道,惊人的多。
不是说一句“内卷太狠”就能糊弄过去的。
外行看热闹,内行心里猛敲警钟——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是偶发的寒流,还是产业升级的必然拐点?
天问甄嬛体上线:成都车展,是不是要成“新旧势力大洗牌”的分水岭?
这届展会空出的格子背后,到底藏着多少汽车产业的玄机?
一边是曾经风光无限的豪华品牌悄然退场,另一边呢,比亚迪、奇瑞、长安这些自主品牌轮番豪横包馆。
一看数字:“比亚迪包9号馆、奇瑞占5号馆、长安扛下10号馆”,每个馆里全家桶齐上,主牌、副牌、亲戚朋友都作陪。
外头还建了什么“智能化街区”,说白了,车展早不是看谁车造得更大气,而是谁体验玩得更溜。
咋变成这样了?
得先扒一扒销量的真相。
保时捷,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卖了两万来辆,和之前某些月份要加价提车的场面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同比下滑28%,光听数字都让人一愣神。
说实话,保时捷自己也不装了,公开表态要砍成本,市场需求clear看衰。
豪华品牌们的焦虑写脸上,不是“懒”,是真的“缺动力”。
合资品牌也是半斤八两。
起亚、标致、雪铁龙往年还能“撑块地儿”,今年就算了。
自主品牌里像一汽奔腾、宝骏、东风风行,有的已经彻底“边缘化”了。
生存压力大到连最基本的展会支出都望而生畏,讲真,这种场合多留几秒都是耗钱的心跳。
你以为车展就是个广告,殊不知展示背后的阵地之争,拼到最后就是产品力加资本耐心。
像哪吒汽车,已经在破产边缘试探。
眼睁睁看着昔日朋友一个个撤退,这氛围,和闹鬼没啥两样。
这些转变可不是“阵痛”或“周期性下滑”那么简单,背后的逻辑都被明晃晃写在数据上。
新能源汽车普及率直接破50%,谁再跟你讨论油车能不能“抄底”?
燃油车那波“高光记忆”,说不定只能留在表情包了。
市场结构从硬件参数对标,变成谁家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厉害。
而这类高科技,恰恰不是靠展台能一眼看明白的。
车展开车盖留点空间拍照已经out了,现在拼的更像App商店,比谁家系统聪明、软件生态全。
展会被边缘化,车企要投的钱也不得不用显微镜去掰碎花。
消费者更是“变天了”。
早年买车大家还兴冲冲扎堆“试乘体验”,现在呢?
线下试驾只是最后一步,做功课靠B站、小红书、知乎,点开直播、翻完对比,最后才会专门线下验证下。
对比参考的主战场早转到互联网。
车展存在感直线下滑。
就像“互联网医院”出现以后,线下挂号大厅立刻冷清一半。
老说什么“线下体验无可替代”,但谁能否认,赛道的风口早就跑偏了。
再看那些缺席的豪华品牌,别光盯着中国市场下滑,其实世界范围内也都在吃紧。
美国加关税、欧洲局势变数,品牌们步步惊心,参展预算变成了“问号”。
每个平台的广告投放都被无限精细化,有些品牌宁愿砸钱在网红带货,也不愿意年年交展会保护费。
市场残酷,“豪华血统”不再有金身buff。
谁敢保证,今年不参展,明年还能回得来?
也许,这就真成了转型的第一步。
但和豪车“退赛”相反的,是国产品牌高举高打。
别看场面壮观背后都是血淋淋的内卷,20万以下的大SUV、轿车互卷价、互卷科技,发布会一周顶过去一年的更新。
比亚迪包馆成家常便饭,长安也是全家集结,奇瑞甚至拉上兄弟姐妹一起“出道”。
看上去外表光鲜,背地里“钱都砸产品”,品牌之间的赛道也换了规则。
有的卷配置,有的卷服务,甚至比谁的生态能绑定生活场景——“车买了就是买个半个智能家”。
谁能想到,比亚迪居然能成“展馆包租公”?
这阵势颇有撸起袖子要当场“分蛋糕”的味道。
车展这扇门还开着,只不过主角早已不是谁“贵一点谁牛”,而是谁能“卷”出新意,谁能跳脱“油车定式”,抢先抓住智能电动的快车道。
这就是现实,玩家换了一帮人,上场规则狠翻一遍。
小米、红旗、广汽本田、小红书、宁德时代这些“新面孔”居然成了C位。
谁还记得以前那个站满了西装大佬、香槟妹子的“豪华场”?
现在,“中国智造”就是流量担当。
“老炮儿”不服不行。
成都车展的主场面变了,反映的不仅是牌桌上的洗牌,更是底层消费预期、技术风向、渠道模式的大换血。
讲白了,汽车行业的格局,从躺着挣钱到火线求生,从单纯比性能到拼智能暮气,产业链条每一环都不能岁月静好。
这不是一场车展的缩影,是一场翻天覆地的产业再塑,谁学不会“变通”,就只能被贴上out标签。
“卷”字当头,失速和淘汰永远比掌声来得更快。
说句扎心的,“展会出席率”,比销量榜更能看出谁还能活命,谁只能当昔日回忆。
最后再扯两句,专门写给那些还盼着转型归来的老品牌——
时代的列车没等人,上车靠拼命、靠创新。
守着老底子不肯动弹,只剩嗟叹。
汽车圈的“黄金年代”,真可能一去不回。
等到展馆重新站满人头时,还不知会不会留下那些曾经的主角。
你脑补的那些年,豪华馆外排队、扫码、搭讪的场景,也许真的只能活在朋友圈了。
可谁说新故事不好看?中国品牌这波秀操作,说不定就是下一个“全球爆款”。
你怎么看今年的成都车展“玩家大换血”?
欢迎评论区畅聊!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