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iX3续航900公里,外观极简,智能驾驶待验证

说到宝马,大部分人脑子里第一反应还是优雅的外观、傲娇的蓝天白云标,还有开起来那种“宝马就是宝马”的动感。可是新能源时代大浪打来,宝马也得放下老本行,卷到电车里来了。前阵子,全新一代宝马iX3全球首发,最让人咋舌的点是——纯电续航能超900公里。这么说,除了最后一公里外卖小哥,买家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但问题真有这么简单吗?我们不妨细扒一扒。

先扪心自问,这么长续航,到底用得上吗?现在市面上绝大部分新能源纯电车,续航主流还是五六百公里,八百公里以上的选手就已经相当少了。这时候宝马突然放出个超过900公里的数字,看起来当然让人激动,可是先别着急下单。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脚电门能开多远?北京到上海1300公里,也没人一口气全开下来吧?真正跑高速或出远门,途中充电歇息,顺便呲根烤肠、解个手,倒也不觉得非要一步到位。所以说,900公里续航,当然很炸裂,但是不是一定有用,还真得打个问号。

有人说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续航多一点总比少一点强。不能否认,长续航的确可以缓解“电量焦虑”——尤其是冬天,尤其是在那些基础设施没那么发达的地方。要命的是,这900公里不是NEDC那种中国式乐观,而是CLTC工况,号称更接近实际使用。可是众所周知,造车新势力从来花样百出,谁家标称续航不是闷着头往高里报?等到真正落地,空调一开,车里再拉俩人,剩下能跑多少就见仁见智了。这续航泡沫,和“手机待机48小时”一个道理,谁信谁真傻。而且这玩意,一路高温低温、大风上坡,都是续航杀手。宝马可以做到极限数据,但实际落地到底打几折,最好还是等一等那些“不收广告费的测评”,再决定要不要冲。

再看外观跟配置,宝马这波好像玩明白了。过去一说宝马,外观得多复杂有多复杂,各种锋芒毕露,这回学聪明了,主打一个“浑然一体”极简风。这不就是近年来流行的“高级感”吗?咱家里也是,从来没人说哪个家电花里胡哨就是高级的。简单点,气质不就出来了。为啥呢?这很大程度是车企给自己省事省钱,顺便捎带手迎合一下消费者的“审美升级”。谁敢打包票等几年后,咱会不会觉得这套设计就像现在看三年前的刘海屏手机一样落伍?设计这种东西,过眼云烟,也别太较真。

室内配置呢,说是“科技感爆棚”。老实说,现在新出的纯电车里,只要钱花到位,哪个车不是一堆屏幕仿佛夜总会?宝马当然不能落后,什么3D抬头显示、大中控联动、四幅方向盘,再加上全场景智能驾驶、语音助手这些,拉得满满当当。可用没用,又自有一把尺。智能驾驶如果能真把我从早开到晚都解放出来,那谁还乐意拿命抢手动挡宝马M的方向盘?目前来看,大家都是实验田,真想一步到位自动驾驶,大概率还得等更久点。现阶段,智能驾驶能用,但你真敢全靠它?高速、环路还行,遇到点复杂路况、打灯变道都是心惊胆战。

有意思的是宝马这波下场,把电池技术也卷了起来。大圆柱电池、无模组、直接嵌到车身,看材料说法可把电池续航做大做强、还能省空间、减重量。但是一想到之前各种电池自燃、爆炸的新闻,多少心里有点别扭。这“创新”,说不好最后成不成优点,还得等市场和用户验证。再说了,电池、快充、热管理这些东西,国产新势力一直在搞,宝马这回是“以我为主”,但看的明白只是“刺激”国产同行更卷嘛。最后赢家,不一定是谁的电池跑得远,也许是谁的电池不出事,用户能安心。

内卷其实一直没停,特别是有了国产iX3后,车身还要加长100mm,轴距也拉长。这说明什么?车企自己心里清楚,不加长就卖不动——中国消费者特爱“加长”,一进后排脚能随便搁。真以为这是宝马设计师自己懂中国吗?这都是大数据得出的结论罢了。编都不带编的,直接跟大众、奔驰打对手戏——谁的后排更大谁赢,跟高铁二等座似的,大家集体往宽里比,高级感都要往“空间感”里靠。

总爱问自己一个问题,电动车发展到今天,是不是已经到了“车就是轮子上的电池”的地步了?从外观到智能,从马力到快充,哪个不是围着电池这颗大心脏转。宝马iX3的900公里续航,本质上是这场大竞赛的阶段性成果——再卷下去,也许会出现一千、一千五的怪物级选手。可别忘了,这事儿背后可全都是“技术+原材料+资金”硬碰硬。有些行业,人多了就得卷,卷到最后,真赚到钱、站住脚的还是极少数。剩下的大部分公司,只能被时代抛在半路上。你看前几年风头火热的那些造车新势力,现在还有多少不是并购要么就破产的?

倒是宝马的出场姿态,值得琢磨。真是来市场里跟国产“蔚小理”抢蛋糕吗?其实宝马打的是自己的全球牌。新技术一出来,先让中国本土工厂承接量产,等这波吃完,再贩卖到世界各地。反正电动车的大票房现在就是中国市场,谁真掌握生产线谁就能说话。这世界就是这么现实,面上看外资品牌和国产PK激烈,其实背后合作、技术交流都捏在一起,玩得不亦乐乎,说不好哪天宝马的电池或者智能驾驶还是中国公司帮忙开发的。

宝马iX3续航900公里,外观极简,智能驾驶待验证-有驾

最后,我最关心的是,宝马这样豪华品牌杀进来,能不能真的改良咱老百姓的“用车体验”?现在新能源车费的那些脑筋、玩出来的各种花样,其实很大程度都不是给用户看的,是给资本市场看的。愿景是伟大的,比如环保啊、智能啊、出行革命之类。可等普通人真买了车、用起来,问题全显出来——冬天气温低续航一减再减,快充没地方找,智能驾驶不太敢信,后期维修保养成本高得离谱。奔驰宝马这类“传统豪华品牌”进局,也许能拉动中国制造更上一个台阶。但最终的结果,还是看谁更靠谱,谁能让大伙子开起来不后悔。

宝马iX3续航900公里,外观极简,智能驾驶待验证-有驾
宝马iX3续航900公里,外观极简,智能驾驶待验证-有驾

宝马iX3续航900公里,听起来像是新能源卷王里新的段位,牛是确实牛。但往深里再想一句,买车就是买自己未来数年时间里的信任,谁能给你最少的麻烦、最长时间的安心,这才是真的好车。数据、颜值、科技感都挺好,但别忘了,车就是拿来开的,不是拿来吹牛的。用脚丈量的路才算数,用心选择的产品能陪你走的更远。这一点,其实啥时代都没变。

宝马iX3续航900公里,外观极简,智能驾驶待验证-有驾
宝马iX3续航900公里,外观极简,智能驾驶待验证-有驾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