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房产证就想收走厨房?安世中国硬刚总部,急坏欧洲车企

职场宫斗剧算什么,跨国公司掀桌子才是真刺激。最近这魔幻的一幕,就发生在了半导体巨头安世(Nexperia)身上,荷兰总部一顿操作猛如虎,想把中国区分公司直接格式化,结果被人家反手一个“对三,要不起”,整得自己下不来台,这剧情比八点档的家庭伦理剧还上头。

事情的起因,是上个月荷兰总部那边突然发难,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觉得自己又行了,祭出了一套自以为是的组合拳。先是宣布冻结安世的全球资产,然后把中资控股的股权强行交给第三方托管,最后一道“圣旨”下来,把中国区的一把手张秋明给免职了。这一套操作,突出一个“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霸道总裁的味儿都快溢出屏幕了。

拿着房产证就想收走厨房?安世中国硬刚总部,急坏欧洲车企-有驾
拿着房产证就想收走厨房?安世中国硬刚总部,急坏欧洲车企-有驾
拿着房产证就想收走厨房?安世中国硬刚总部,急坏欧洲车企-有驾

更骚的操作还在后头。为了让“夺权”显得真实,荷兰总部直接切断了中国区员工的系统权限,还挨个给客户发邮件,通知说以后生产、对接都归我管了。这架势,就是古代宫廷政变,禁军冲进后宫,把皇后和太子控制起来,然后昭告天下,说现在我才是老大。他们以为只要掐断了神经中枢,远在东方的庞大身躯就会瞬间瘫痪,任其宰割。

逻辑上好像没毛病,但他们显然忘了,这里是中国。在中国的地盘上玩夺嫡,剧本可就不是你说了算了。

面对总部的“远程斩首”,安世中国的反应简直可以写进商战教科书。他们没有哭哭啼啼,也没有隔空对骂,而是直接甩出一份声明,言简意赅,但字字诛心。核心意思就三点:第一,你荷兰总部的决定,在中国境内没有半毛钱法律效力。第二,张秋明还是我们的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该干嘛干嘛,职权没变。第三,我们的地盘我们做主,请按中国的法律和规矩来办事。

这篇声明,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朕知道了,但朕不同意。你在自己家鱼塘里宣布整个太平洋都是你的,你看海里的鲨鱼搭理你不?”这波硬刚,直接把荷兰总部的“圣旨”变成了一张废纸,打脸打得啪啪响。

当然,宫斗剧里总有那么些阴险的小动作。荷兰总部眼看硬的不行,开始玩阴的,偷偷给客户吹风,说你们可想好了,中国那边的厂子现在是“法外之地”,没人管,芯片质量怕是没法保证,言下之意就是想釜底抽薪,搅黄你的生意。

拿着房产证就想收走厨房?安世中国硬刚总部,急坏欧洲车企-有驾

这招确实毒,商业世界里,信誉就是命。但安世中国早就料到了。他们反手就发了一封中英双语的《致客户信》,直接拍着胸脯保证:我们在中国生产的所有产品,都严格符合技术标准,出厂检验流程一个不少,跟合同里写的一模一样,各位老板放一百二十个心。这封信不仅稳住了军心,还顺便把荷兰总部的形象描绘成了一个在背后嚼舌根、使绊子的小人。高下立判。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安世中国敢这么硬气?一个分公司,哪来的底气跟全球总部叫板?

答案简单粗暴:实力。说白了,荷兰总部手里拿的,是房产证;而安世中国手里捏着的,是厨房、厨子、食材,以及所有吃饭的家伙。房产证上写着你的名,但厨房是我的,每天做什么菜、卖给谁,全是我说了算。你拿着一张纸,就想让我把锅交出来?做梦呢。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安世全球超过70%的产能,稳稳地扎根在中国。光是一个东莞工厂,一年就能吐出500多亿件产品;上海临港新建的生产线,一个月就能产出7亿颗车规级芯片。中国区的营收,已经占了全球总营收的将近一半。荷兰总部所谓的“控制权”,在绝对的产能面前,就像个笑话。你控制了个寂寞,手里没货,客户凭什么跟你玩?

拿着房产证就想收走厨房?安世中国硬刚总部,急坏欧洲车企-有驾
拿着房产证就想收走厨房?安世中国硬刚总部,急坏欧洲车企-有驾

现在最慌的,根本不是安世中国,而是嗷嗷待哺的欧洲车企。安世是全球顶级的功率半导体供应商,无论是高大上的新能源车,还是传统燃油车,心脏地带都少不了他家的零件。这玩意儿不是白菜,说替代就能替代的。

中国这边稍微一卡脖子,大众、宝马这些巨头就得集体坐立不安。据说大众的CEO都急得亲自飞到荷兰去“请安”,话撂得很明白:你们再不解决问题,我们工厂就要停产了,库存最多撑三周。这就叫“牵一发而动全身”。欧洲的汽车工业命脉,有一大半正捏在中国的工厂手里。荷兰总部这一通折腾,没伤到中国分毫,反而先把自家的“客户爸爸”们给逼到了墙角。

拿着房产证就想收走厨房?安世中国硬刚总部,急坏欧洲车企-有驾

所以你看,安世中国在声明里那句“所有业务均正常开展,未受任何不当的外部干扰”,底气有多足。翻译过来就是:你们随便闹,反正厂子在我手里,机器在转,工人在干,订单在出。只要我不断供,全球供应链就得看我的脸色。

这出魔幻大戏,给所有在中国有深度布局的跨国公司都上了一课。商业的本质,从来都不是法律文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对生产资料的实际控制权。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和庞大市场的国家,想靠几封邮件、几道命令就实现“远程殖民”,无异于痴人说梦。在这里做生意,就得尊重这里的规则,尊重这里的合作伙伴,更要尊重谁才是真正创造价值的那一方。

现在,皮球被狠狠地踢回了荷兰那边。是继续嘴硬,眼睁睁看着欧洲车企集体断粮,引发一场供应链海啸?还是放下可笑的架子,老老实实坐回谈判桌前,承认现实?

这已经不是一场简单的股权之争了,而是一场关于控制权、规则权和现实利益的终极博弈。结局如何,大概率不会有什么悬念。毕竟,在饭碗面前,所有的傲慢和偏见,都显得那么不值一提。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