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开车上高速的朋友们可能都听到了一个让人精神一振的消息,那就是关于高速公路收费的事。
咱们平时开车出门,一上高速,看到收费站心里总会盘算一下,这一趟下来过路费得花多少钱。
但现在,情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国内第一条跨省修建的高速公路,从1998年通车到现在,已经运行了将近27年,按照最初的规定,它的收费期限已经到了。
有关部门也正式宣布,从今年9月份开始,这条路就要取消收费了。
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条路免费了这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信号,预示着全国范围内的高速公路收费政策,可能要迎来一个大的调整期。
其实,在这条“元老级”高速公路之前,全国已经有好几个地方先行一步,试着把一些高速公路的收费给取消了,而且效果都还挺不错的。
咱们可以来看看这些已经免费的路上,都发生了些什么变化。
最早的要数上海的沪嘉高速,早在2012年,这条连接上海市区和嘉定区的路就不再收费了。
虽然路不长,只有18.5公里,但在当时,这可是全国头一回,让大家第一次意识到,原来高速公路真的可以免费。
这件事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人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时间再往后推,我们把目光移到广东。
连接广州和佛山这两座大城市的广佛高速,在2020年也停止了收费。
广州和佛山本来就离得特别近,经济和人员往来非常频繁,很多人在这两个城市之间通勤上班。
高速免费之前,每天大概有8万辆车在上面跑,免费之后,这个数字一下子就涨到了11万辆。
多出来的这3万辆车,背后是成千上万个家庭的出行选择变得更加自由,是两地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顺畅。
对于那些每天都要往返的上班族来说,以前单程10块钱,一天来回就是20块,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现在这笔钱省下来了,生活压力小了,幸福感自然就提升了。
这不仅仅是省了点过路费,更是把两个城市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加速了整个珠三角地区的融合发展。
中部地区也有例子。
湖北的武黄高速,也就是从武汉到黄石的这条路,从2021年开始免费通行。
这一免费,最直接受益的就是沿线的旅游业。
黄石、鄂州这些地方的风景不错,但以前可能因为交通成本,一些武汉市民周末出游不一定会优先考虑。
路免费了之后,大家开着车说走就走,直接带动了这些地方旅游收入增长了15%以上。
这个数字的背后,是一家家农家乐的生意更红火了,是当地特产卖得更多了,是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了。
一条路的畅通,激活了一片区域的经济活力。
还有就是服务于京津冀地区的京平高速部分路段,在2023年取消收费后,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的物流运输成本,因为这一段路的免费,降低了大约7%。
对于货运公司来说,一趟车能省几十上百块,一年下来就是一笔非常可观的利润。
同时,北京和河北燕郊等地的通勤往来也增加了23%之多,这说明有更多的人选择在河北居住、在北京工作,促进了人才和资源的流动。
看了这么多例子,我们就能明白,高速公路取消收费,算的是一笔大账,一笔着眼于整个社会发展的经济账。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老百姓的出行成本降低了。
像前面说的广佛通勤族,一年能省下两千块钱,这笔钱可以给家里添个小家电,或者带孩子出去玩一趟,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
其次,对于整个经济运行来说,物流是血脉,高速免费就等于给血脉疏通了堵点。
货运时间缩短,运输成本降低,最终会反映到我们日常消费的商品价格上,让企业有更多的利润去创新,也让消费者得到实惠。
最后,从更大的格局来看,它打破了行政区域的壁垒,加速了城市群的一体化。
当城市之间的交通变得像市内交通一样便捷低成本时,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就会更加自由,从而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让整个区域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当然,肯定也有人会担心,高速公路免费了,路谁来养护呢?
咱们都知道,修一条路很贵,养一条路同样不便宜。
根据交通部门的数据,全国高速公路每年的养护成本是个天文数字,差不多要4000亿元,这笔钱以前绝大部分都是靠收取的通行费来支撑的。
现在不收费了,钱从哪里来?
这确实是改革必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其实,国家对此已经有了长远的规划。
未来的养护资金,将不再单一依赖“使用者付费”,而是会转向一个更多元的模式,主要依靠财政补贴、发行专项债券以及引入社会资本等市场化方式来筹集。
这背后的逻辑是,一条主干高速公路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本身收取的通行费。
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因此,由公共财政来承担其养护成本,是一种更具长远眼光的“投资”。
这就像我们城市里的道路、公园一样,它们都是公共产品,由政府财政来维护,服务于所有市民。
未来,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主干高速公路,也将更多地体现出这种公益属性。
而且,我们也不是光等着财政“输血”,高速公路的运营方也在积极地想办法“自我造血”。
比如,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试点“智慧养护”,用上了无人机、传感器等高科技手段,对路面进行实时监测,哪里出现了小裂缝,系统就会自动报警,然后进行预防性养护,这样既能保证道路安全,又能大大降低维修成本,比等到路面坏个大坑再去修要省钱得多。
另外,高速公路服务区也在悄悄变身。
以前的服务区可能就是上个厕所、吃碗泡面,现在很多服务区都升级成了集餐饮、购物、休闲、新能源充电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
通过建设光伏发电站、大规模充电桩,不仅能满足电动车的需求,多余的电还能卖给国家电网,这些“副业”的收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通行费收入的减少。
展望未来,高速公路免费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据预测,到2027年,全国将有超过6000公里的高速公路达到收费期限。
随着政策的稳步推进,这些路段很可能会分批次地转为免费通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高速都会“一刀切”全部免费。
未来更有可能形成一种“主干免费、支线收费”的差异化格局。
也就是说,那些贯穿全国、连接主要经济区的国家级高速大动脉,会优先免费,以发挥其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而一些新建的、服务于特定区域或者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支线高速,可能在一定时期内还会继续收费,以平衡建设和运营成本。
这样的安排既能体现公平,又能保证高速公路网络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这场正在加速的变革,将深刻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和经济版图,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铺设出一条更加宽广、更加通畅的道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