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节,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突破4500万辆,拥堵里程峰值达1400公里,有人甚至开了7小时才跑完原本3小时的路程。
最近一项新提案引发热议
取消节假日免费,改为每辆车每年享受5000公里免费额度。 数据显示,80%的车辆年高速行驶里程不足5000公里,这意味着对大多数人来说,高速几乎相当于全年免费。
节假日免费的“甜蜜负担”
现行节假日免费政策始于2012年,覆盖春节、清明、劳动节、国庆四个法定节假日,每年约20天。
2023年国庆期间,全国免费通行车辆达2.4亿辆次,单日最高流量超过6700万辆次。 这份“福利”带来的是拥堵加剧和事故频发。
2023年春节期间,高速事故率占全年总量的22%,应急救援压力剧增,平均响应时间比平日延长45分钟。
深圳的王女士在去年国庆期间用了7小时才跑完原本3小时的路程,全家疲惫不堪,彻底失去了度假的心情。
灵活性与公平性之争
新提案建议将免费政策调整为“年度里程制”,每辆车每年享受5000公里免费额度,可自主选择使用时段,未用完部分可按50%比例结转次年。
支持者认为,这能有效分流节假日车流,预计可降低春节假期40%的拥堵里程。 此外,对于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和跨城通勤族来说,新政策比仅限于节假日的免费更实用。
反对者担心,这对长途旅行者可能是一种变相涨价,且技术实现上存在挑战,比如车辆过户时的额度处理问题。
为什么中国高速长期收费
归根到底是资金问题。 截至2024年底,全国高速公路债务余额高达7.8万亿元,年利息支出约4000亿元,相当于通行费总收入的85%。
高速公路建设成本巨大,平原地区每公里造价1-2亿元,山区可达3-5亿元(如雅康高速每公里造价4.1亿元)。
此外,节假日免费政策每年减少收入约200亿元,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年减免额超过500亿元,进一步加剧了收支不平衡。
低调探索免费模式
实际上,已有城市开始尝试部分免费。 广西每周末对外省小客车实行免费,其中24条高速公路全免,其余半价,要求使用ETC支付。
杭州和上海也针对特定高速收费站对ETC小客车实行免费。 这些试点被视为未来政策调整的风向标。
技术层面,通过北斗+5G系统实时记录车辆行驶轨迹、动态预警提醒等功能已具备落地条件。
免费与收费的平衡之道
德国高速公路对私家车完全免费,资金缺口通过燃油税弥补(燃油税占公路资金源的62%)。 日本则对ETC用户实行深夜时段30%的通行费折扣,引导错峰出行。
美国部分州允许企业通过赞助道路维护获取冠名权,拓宽资金来源。 这些模式共同点是:通过税收、商业合作等方式替代直接收费,缓解民众的通行负担。
该不该承担养路成本
随着新能源车普及,公路养护资金缺口进一步扩大。 目前全国普通公路养护资金年缺口约3000亿元,主要依赖成品油消费税。
新能源车不用加油,不会产生成品油消费税,对公路养护没有贡献,却同样使用道路并造成磨损。 有人吐槽“新能源不交养护费”,认为应当建立更公平的承担机制。
拥堵与安全的双重挑战
2023年国庆期间,高速事故率显著上升,应急响应时间延长45分钟。 此外,免费政策导致车辆集中出行,路面损耗集中,当前高速公路平均大修间隔为7年,若实行年度里程免费,有望延长至9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