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从偏见中崛起创新未来

最近有个数据在汽车圈传得沸沸扬扬:某国产新势力头部品牌,最新财报亏损超50亿。50亿!这不是做慈善,这是卖车啊。按他们一台车二三十万的均价计算,光是把账面亏空填平,大概就得忙活好几年——前提是别再亏了。这事让不少人感慨:国产车这几年是猛,但烧钱的速度也太夸张了吧?还有人直接下结论,说这行业迟早要把自己“烧死”。

不过,咱们先别急着打板,这个数字确实看着吓人,但背后到底怎么回事?烧钱这事真是因为“不会算账”还是另有隐情?最关键的,汽车行业本身是不是就“天然亏”?今天咱们慢慢拆开来聊。

先说亏损这个事。很多人看到50亿,第一反应是“卖得不好吧?”其实不然,这个品牌的销量一季度同比增长接近60%,在市场整体车市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这算是把行业平均水平甩开一大截了。尤其是高端车型,卖得很不错。那问题来了,销量蹭蹭涨,怎么还亏这么多?这里头就有个很容易被误解的点:销量只是营收的起点,离“赚钱”还有一大段距离。

咱们继续往下看财报的细节。这个品牌的营收确实不错,单季度突破150亿,但毛利率表现一般,只有个位数,而且研发支出当季直接花了20多亿!还有市场营销、供应链成本,统统都在上涨。尤其是研发,近几年几乎是一路狂飙。去年全年几十亿,今年一季度就甩出去这么多,显然是在搞“大动作”。亏损的逻辑大概就明白了:虽然车卖得挺多,但每卖一台赚的不够多,甚至可能还不够覆盖成本。而成本里,研发和营销又占了很大头。说白了,这是“花钱赚未来”,但现在账面看起来确实不太好看。

那其他同行呢?先别急着把锅往国产新势力头上扣。事实上,传统车企和外资品牌也不轻松,甚至是全球汽车行业的“通病”。比如某老牌跨国豪华品牌,今年毛利率虽然还不错,但研发支出也在涨,加上新能源转型慢,整体利润增速明显放缓。再看另一家国内自主品牌,也刚刚宣布了一笔巨额亏损,原因同样是砸研发、搞转型。至于一些新势力,亏损就更常规了——几乎所有新势力都还没实现“靠卖车赚钱”的阶段,能靠融资撑到什么时候,才是它们的第一道考验。

所以,这里其实有个行业共性:造车越来越贵,但车价却不一定能跟着涨,尤其是新能源车。因为大家都在抢市场、抢用户,价格战打得不可开交。就算卖得多,单车利润也被压得很低。再加上新能源车需要巨额研发投入,短期内想盈利真的很难。

吉利从偏见中崛起创新未来-有驾

那国产品牌的这种“烧钱模式”,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很多人觉得,亏损本身就说明问题,但其实看财报不能只看表面。比如研发支出,这钱大头去哪了?芯片、智能驾驶、三电技术,还有新平台的开发——这些是车企未来竞争力的关键。现在不花钱,未来只能落后挨打。再比如营销,为什么今年很多品牌突然广告满天飞?因为新能源车的消费群体还在快速增长,市场格局还没定型,用户教育和品牌认知都在加速阶段。谁能抓住这一波用户,未来就能站稳脚跟。所以,这种亏损更像是“战略性烧钱”,为了抢占市场、积累技术。

那有没有风险?当然有。这种玩法的核心是,你得保证未来能把市场抢到手,并持续盈利。如果投入没换来足够的市场份额,或者赛道变了,今天的亏损就可能变成明天的灾难。尤其是资金链,烧钱可以,但不能断粮。如果新车型卖不动,融资又跟不上,那离“倒下”也就不远了。

总结一下,50亿亏损看着吓人,但拆开来看,大部分钱是花在“未来”上,尤其是研发和市场扩张。这是新能源车企目前普遍的状态,不光国产品牌,新势力和外资车企也在经历类似的过程。短期内,这些数字确实不怎么“好看”,但长期来看,关键是这些投入能不能撑起企业的增长和竞争力。所以,钱烧得再凶,也得看它烧出的火花亮不亮。

对消费者来说,这种“烧钱模式”未必是坏事。毕竟车企的竞争让我们能以更实惠的价格买到更好的车。只是对行业来说,这种高投入、高风险的玩法,注定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到最后。未来几年,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亏不起”的品牌被淘汰,但也会看到一些“熬出来”的企业,从市场“烧”到盈利。到那时候,谁才是真正的赢家,才刚刚见分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