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军:北汽新能源10月交付突破三万台,享界占比还不错,极狐一直在扩大。
你知道吗?其实这两款车的定位就挺明显。享界主要用来拼高端,讲究的是品牌形象和用户体验。极狐呢,就是用来跑量、拉市场,价格更亲民,竞争也更激烈。
我琢磨这一点,是因为早期北汽新能源确实有点难堪,路上能见到的基本就是偏向网约车的版本。基本上像我那朋友说,他们家的车就是便宜、耐用,但看起来不够潮。这不坏,但太局限。
有次跟修理工聊天,他说:你看,北汽新能源修起来挺简单的,零件配得上,我估算百公里维护成本在0.2元左右。就是说,能用几万公里,不用担心折腾。这也是合作供应链的厉害之处——配件供应链几乎像快递一样快。
再说生产线。其实我最近翻了下笔记,北汽新能源的工厂设备还算不错,基本上是自动化比重高的那种。比方说,焊接、喷漆部分,就是有点像流水线上的咖啡豆,豆子自己滚下去,工人只负责调整,省事许多。不过我觉得,设备先进不代表就一定生产效率高,得看管理。
至于产品线,我觉得去年起他们意识到,不能再光拼销量,要改品牌形象。这点,从享界开始用大牌元素,车身弧线流畅,车内用料也比以前好不少。之前我一个朋友买车,豪华品牌车也在考虑,但开到享界的时候,他还挺满意的,觉得……哎,挺值的,体验还不错,也不比老牌差。
但你会不会觉得?其实高端背后有个潜在问题。很多用户会觉得:哎呀,这不就是个新品牌嘛,山寨的感觉还在。对吧?不过北汽的策略是:用享界树立品牌,强调科技感、舒适性,拉高了形象。
而在另一方面,极狐系列就在追求性价比。真是靠价格战拼的,模型多,覆盖面广。比起早期的看似高大上的新能源车,极狐其实更务实。你知道为什么?因为在渠道上,他们会让经销商多拉一些极狐车型,保证销售量。毕竟你要在市场抢份额,跑得快才是王道。
有点跑题,讲个细节。前几天我看了一个极狐的售后手册,发现有一条说,换个电池组,至少得两三天时间。当时我就想:这技术大概还没成熟吧?但电池换的流程挺繁琐,不像传统车那样,一拔就上。
说到这,我忽然想到,新能源车的供应链就像麦当劳的食材供应,让供应环节稳定,比传统车更重要。没有哪家厂能只靠一两个供应商撑起全线出货。你看北汽,最近跟宁德时代合作的力度也大了,电池容量调得更大了(我猜不一定准确,但估算在80kWh以上),续航能力提升,能帮助它吸引更广泛的用户。
我一直有点迷茫。这个新能源市场,尤其是刚刚起步的阶段,究竟是冲量还是冲高端?我觉得北汽的选择挺有意思:高端不做虚的,毕竟你要是真能做到吸引某一部分用户,品牌就会提升。反正我记得,去年他们就提到,要打造北汽新能源的高端旗舰。
这个战略看似简简单单,但真操作起来很难。尤其是让消费者从用车便宜耐用转变成用车高端有面子。可能还需要时间。现在看到享界销量还能超过6700辆,好歹还是有点成效。
对了,不知道你注意没?北汽新能源的待遇在行业其实还是挺不错的。经销商们反馈,说每次拿车时都能获得一些培训,像我朋友说:售后服务提升了不少,车子卖出去后,还给你讲解配置和维护的秘诀。这点很重要,要不然客户买完车就跑了,留不住。
不过我在想,未来会不会有齐头并进的局面?享界补足了高端面子,极狐则把价格区间铺开,等市场成熟之后,再出个旗舰。或者说,现在的高端布局只是一步棋,下一步还能怎么走?
有人会觉得:现在的北汽新能源,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定位。没有极致高端,也没有纯粹的低价竞争,只是借机构和品牌的结合做文章。
不过谁也说不准。新能源市场的动荡和不确定性,像这两个月的股价一样:忽上忽下、变幻莫测。
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偷偷问自己:这次交付30000+是不是能点燃北汽新能源的信心?还是说只是昙花一现?还真不好说。
对了,你觉得,新能源车未来是不是也会像传统车一样,变成家庭必备的暗物质?还是,这个行业会像我刚才说的,越来越体系化,越来越像制造业?这其实挺难判断的。
我还在想,下一次听到有人说新能源车都差不多的时候,要不要安慰他们:其实不同品牌之间,实操体验和细节差异还是蛮大的。这就像第一辆车和第二辆车,品牌不同,驾驶感受差好多。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就算如此,新能源市场还真挺折磨人的,一边拼创新,另一边又要抢市场份额,真是个闯关游戏。
好啦,看这剧情,你会不会觉得:未来会不会出现更懂得算账的企业?就像我参加的一个论坛里有人说:新能源的核心还是成本控制。我愣了一下,确实。
如果单纯从成本角度猜:电池占整体成本的比例大概有30%左右(这个我没细想过,纯粹估算),续航长,成本自然也高。而要做到盈利,还得靠规模和渠道。
哎呀,说到渠道,我突然想到,北汽新能源跟一些传统车企的渠道模式不同,偏向直销+网络销售。其实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网购二手车,我觉得这也是新趋势。
总觉得,这个行业还在不断试错,像踩点一样摸索前行。你看咱们这些旁观者还能抓到些门缝中的消息。
这次北汽新能源的成绩,算是给自己打了个样:坚持走差异化路线,品牌和产品一结合,还挺奏效。
不过要说未来,我觉得,谁也不敢保证。只是,今天的这份成绩单,倒是提醒我:在汽车行业里,那个坚持最真实才是王道。
(嗯……这段内容还算丰富吧?)你觉得,新能源车消费者最关心的,除了价格,还会不会逐渐变成品牌的信任?还是更在意行驶的顺滑体验?这也是个有趣的问题。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