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回应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上班族需警惕手机控车风险

9月30日,一段视频在社交平台迅速传播:山东威海一位小米SU7车主的车辆,在无人靠近、车门未开的情况下,突然从静止状态启动,缓缓驶离原地。画面中,车主与家人站在屋内,惊愕地望向门外。这辆“自己开走”的汽车,瞬间点燃了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担忧。

事件发酵后,小米客服最初的回应称“可能是误触手机导致”,但车主坚称当时并未操作手机,并发布了完整监控视频自证。一时间,“小米汽车失控”“自动驾驶系统存在缺陷”等猜测甚嚣尘上。然而,真相并未藏在阴谋论中,而是在技术细节与沟通误差的夹缝里悄然浮现。

10月3日晚,小米公司通过官方账号发布声明,公布了调查结果。经调取车辆后台数据及两部授权手机的操作日志,确认车辆确实在特定时间窗口接收到了来自男车主iPhone 15 Pro Max的“泊车辅助”指令,并据此激活了自动泊出功能。车辆并未“失控”,而是“听令行事”。

这一功能的启动,依赖于一套精密的条件链:手机需与车辆保持蓝牙近距离连接(通常在3至5米内),用户需在小米汽车App中提前开启并授权远程泊车功能,且必须由手机主动发出明确指令。调查发现,正是在这一条件下,车主手机发生了误触,触发了泊车程序。车辆感知到周围环境安全后,便执行了泊出动作。

智能泊车辅助,本质上是一套“遥控驾驶”系统。它通过车辆四周的超声波雷达和摄像头感知环境,由车载电脑规划路径,再自动控制方向盘、油门与刹车,实现无人干预下的停车或泊出。这就像一个“数字司机”,但它的行动必须由“车主遥控器”明确下令。小米此次事件中,遥控器“被误按”,车便动了。

类似功能并非小米独有。特斯拉的“远程召唤”、蔚来的“遥控泊车”、小鹏的“手机泊车”等,均允许用户通过手机App远程操控车辆低速移动。为防止误操作,这些品牌普遍设置了多重安全机制:如特斯拉要求长按按钮并二次确认;蔚来引入面容或指纹验证;小鹏则在操作流程中嵌入多步确认提示。

即便如此,误触风险仍难完全杜绝。特斯拉曾有车主反映,手机锁屏时误触导致车辆启动;蔚来也曾因App界面设计问题引发误操作投诉;小鹏在2024年更因自动泊车系统对障碍物识别失误,导致多起撞墙事件。这些案例表明,智能驾驶的“安全边界”,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也受制于人机交互的设计合理性。

此次事件中,真正放大公众焦虑的,除了车辆“自行移动”的视觉冲击,还有客服沟通中的信息偏差。小米在声明中坦承,客服将设备型号标识符“iPhone 16,2”误认为“iPhone 16”,导致用户误以为是尚未发布的手机发出了指令。这一技术术语的混淆,加剧了事件的神秘感,也暴露了企业在危机初期信息传递的脆弱性。

值得肯定的是,小米在事件发酵后迅速响应,成立专项组,调取数据并与用户当面核对。当事车主在社交平台留言确认调查结果属实,并对处理过程表示认可。这种基于数据透明的闭环处理,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危机公关提供了一个正面样本。

对普通用户而言,这场风波是一次深刻的“智能汽车使用教育”。我们正进入一个车辆能“听懂”手机指令的时代,但便利的背后是更高的操作责任。关闭不常用的功能、避免手机与车控App长期后台运行、熟悉功能触发逻辑,已成为新车主的必修课。厂商也需优化交互设计,比如增加触发前的震动提醒或语音确认,降低误触概率。

展望未来,随着L3级自动驾驶逐步落地,车辆对环境的自主决策能力将增强,但远程控制类功能的安全设计只会更严苛。行业或将推动统一的操作标准与安全认证,甚至引入“双因素验证”机制,确保每一次远程指令都源于明确意图。

这场“小米汽车自己开走”的闹剧,最终以“用户误触+客服误解”收场。它没有颠覆智能驾驶的安全性,却敲响了警钟:在人与机器的协作中,清晰的规则、透明的沟通与持续的教育,缺一不可。技术不会失控,但人的理解与使用方式,永远是安全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