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早上在路边看车,碰巧跟一个修车师傅聊起新能源和燃油的事情,他叹了口气:现在这车啊,真是快成买得起的都拿出水,买不着的赶紧想办法。我心里一紧,哪个行业不是这样?只不过是换了场景。
刚看完2025年9月第二周的销量榜单。你知道的,榜单前两位是宏光MINIEV和星愿,那苗头明显。宏光MINIEV估算(体感/不确切)销量差不多1.17万辆,简直像手指一按就到手一样。星愿紧跟其后,大概1.1万辆。比亚迪秦PLUS新能源、海豹06新能源、秦L这三款车型合在一起,前十都占据了临界线,看得我心里咯噔一下。
我靠感觉,新能源的热潮比我预判的还要猛。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微信转发的某个行业分析:新能源占比大概在60%左右。我想,估算(样本少)这数字可能还离实际略大点。毕竟,某些中小城市的中低端新能源车型渗透率可能已接近70。
说到这,我还在琢磨:到底是技术进步给车价降了,还是芯片供应链的问题让传统燃油车卖得更难了?这就比喻吧,你开缝纫机,复制一件衣服,有中断也不奇怪,供应链的断裂点,比我想的还多。更别说芯片这个缝纫机零件,一出问题,衣服就不能全款完成。
市面上,同价位两款车的实操差别也挺耐人寻味,比如比亚迪秦L和日产轩逸都算是老中青适用,价格大体差不多。原以为油车会有优势,但实际开起来,秦L的动力输出和静音效果让我震惊。一点都不比日系车差,甚至还觉得动力顺滑点。我也没那么快把轩逸抛弃——毕竟口碑和保值率摆在哪。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去年拍的照片,车库里那排燃油车积灰了点。那天朋友说:你看,这排车还瞅着挺新,换成电动车,得换插座啊。我想,插座是不是变成了新火坑?我还记得,去年有个经销商说:许多用户就是嫌麻烦,装个充电桩麻烦得很。这话听得我心里不舒服,毕竟普通家庭怎么都得考虑实际操作。
我在想,新能源占比还有多快?真的会削弱燃油车的市场空间吗?我观察,从中级车市场看,秦PLUS、海豹06、秦L的表现已经冲到前十,跟燃油车比,差距越来越大。是不是因为研发团队把心思都砥砺炒芯片切割,忽略了底层的组装工艺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没细想过的事情:到底车企是为了追求技术的炫耀感还是纯粹为了拼价格?我觉得,其实都说得过去吧。像宏光MINI这个车,外形便宜,坐进去反而很实在,就像喝了口白水——没花大钱,却挺舒服。
我慢悠悠地思考:如果按百公里成本算,新能源车型能省多少?我大概估算一下一辆宏光MINI的电费,100A,220V,12小时加载(估算不准),每公里能耗在11kWh左右,电价每度在0.6元(官方标价,实际也就这个范围),算下来每百公里大概66块钱电费。比加油便宜,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用快充的情况下做到省钱吧。要达成省钱目标,估计还是需要用电充满,得考虑电池耗损。
对比燃油车,保持常规油料的话,大概6-8元一升(估算/体感),百公里大概需要6-8升油,成本在36-64块。这中间跨度挺大的,但新能源车节省符号明显——尤其环保啊、政策支持啊。谁也没细想过,电池用几年会不会越用越不划算?这玩意真是个随时可能爆炸的问号。
这让我想到,要不要问问朋友:你觉得,下一辆车你会考虑纯电还是混动,还是燃油?,或许,我自己心里都没个答案。毕竟,就算今天你告诉我:燃油车未来一定死光了,我还是会犹豫。就像看一张慢慢变陈旧的照片,总觉得风景倒退了点,但还挺暖心。
哦,对了,有个细节不知道你注意没。前几天修车工打趣我:你别看新能源火得快,老油车那段江山,熬得也不差。那他还说:昨晚还帮朋友调了油泵,听声音都变了,心里暗想:这油车还能坚持多久?这算是行业的潜台词吧,小修小补,或许还能久一些。
说到这里,我突然冒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新能源这么快超越燃油车?技术、政策、还是用户心理?我觉得,有时候,用户的心理变了——得了便宜买了新车,谁还愿意折腾油箱和油表呢?我还怀疑,是否像我小时候玩拼图,拼得越快,理想越清楚。
天呐,我偏偏卡壳了。总觉得这个市场的温度变化,比我想得还要快。新车上市的速度,真像赛车冲线,瞬间就超过了老市场的悬念。
这块市场会不会像那块熟悉的小吃摊一样,快没油了?可这小细节,也是我每天穿梭的轨迹。或许,下一次走出车站,看到街角那家新开的电动车充电站,调个心,也许答案就藏在插头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