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年,只要一聊起车,新能源汽车这个话题肯定是绕不开的。
咱们普通老百姓的感觉特别直观,好像一夜之间,马路上绿牌子的车就多起来了,身边讨论买比亚迪还是买特斯拉的朋友也越来越多。
打开手机一看,新闻里更是热闹,这边说比亚迪厉害,车都卖到全世界去了,那边说宁德时代的技术是全球第一,给咱们挣足了面子。
可同时,你又会看到另一类新闻,说又有一个新牌子,叫什么云度、天际的,听着挺科幻,结果还没等咱们记住它长啥样,就已经撑不下去倒闭了。
这就让人犯嘀咕了,咱们国家现在到底有多少个新能源汽车品牌?
一查吓一跳,足足有一百二十多个!
这么多牌子挤在一条路上,看着是挺繁荣,跟过年赶大集似的,可专家又出来泼冷水,说这热闹是暂时的,等到2030年,估计能活下来还赚钱的,也就剩下那么十来家。
这就让人想不通了,这到底是咱们汽车工业赶上好时候,要来一场大变革,还是说这只是虚火一场,大家都在疯狂砸钱,最后留下一堆烂摊子,白白浪费了资源?
这事儿关系到咱们国家的工业发展,也关系到咱们每个想买车的消费者的钱包,确实值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
其实,咱们看到的这种又火爆又混乱的场面,背后藏着不少问题。
首先一个最直观的问题,就是很多工厂建起来了,却没活干。
你可能很难想象,一个投资上百亿建起来的汽车工厂,里面的生产线和机器人崭新发亮,但大部分时间都在闲着,据说有的工厂设备闲置率超过了百分之六十。
这不就是巨大的浪费吗?
还有更夸张的,有的企业比如汉腾汽车,因为实在没钱周转,被传出把整个生产线都抵押出去借高利贷了。
之前日本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留下的那个巨大厂房,现在就像个 памятник,提醒着大家这场投资热潮里有多少泡沫。
这些空转的机器,每天都在烧钱,有媒体算过一笔账,这些被浪费掉的资金,都够咱们国家再建好几个空间站了。
国家有关部门早就看出了苗头,财政部就多次提醒,现在的问题是结构性的,低端、技术含量不高的产能太多了,都快泛滥成灾了,但真正技术过硬、能造出好车的高端产能又不够用。
这种不平衡,就像埋下了一颗金融风险的雷,说不定哪天就爆了。
除了建厂浪费,市场里的竞争也已经到了不计后果的地步。
一百多家企业抢一块蛋糕,那打起价格战来,真是刀刀见红。
有些新品牌为了能挤进市场,拿到一点销量数据好去继续融资,干脆就做起了赔本买卖。
有新闻报道,某款旗舰车型,每卖一辆车就要亏两万块钱,完全是靠着地方政府的补贴在硬撑着。
这种“自杀式”的营销,怎么可能长久呢?
线下的价格战打得一塌糊涂,线上的口水战更是乌烟瘴气。
一些所谓的汽车博主,收了钱就昧着良心办事,今天把这家的新车说成是“工业垃圾”,明天又掉过头去夸得天花乱坠,完全没有客观公正可言,最后被平台封杀也是活该。
最让我们消费者担心的,是这种恶性竞争最终会影响到车的质量。
价格压得那么低,利润空间没了,企业要想活下去,就只能在咱们看不见的地方动歪脑筋,比如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核心部件上偷工减料。
这直接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根据统计,2024年新能源汽车的召回数量比去年暴增了百分之一百三十七,这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可能是一次严重的安全事故。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创新的动力不足。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新车发布会,听来听去都差不多,大家都在比谁家的屏幕更大、谁家车里带冰箱彩电、谁家的座椅像大沙发一样舒服。
这当然也是一种进步,但汽车最核心的东西不应该是这些。
大家好像都变成了装修公司,在内饰配置上疯狂堆料,可一问到最关键的电池技术、电机效率、电控系统,很多品牌就说不出个所以然了。
有专业机构的报告说得很不客气,除了排在最前面的那几家公司,超过八成的汽车品牌,它们的电池能量密度在过去三年里几乎没有进步。
为什么会这样?
一位二线品牌的负责人私下里说得很明白:自己从头开始搞研发,投入巨大,没个几年、几十个亿根本下不来,而且风险还高,万一失败了就全完了。
相比之下,“参考”一下行业里做得好的企业,比如蔚来的换电技术,直接拿来用,能省下好几个亿的研发经费,这笔钱拿去做广告、请明星,见效快多了。
这种“抄作业”的思维,短期看是占了便宜,但长远来看,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去啃硬骨头,都想走捷径,那整个行业创新的源泉不就枯竭了吗?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
这场残酷的大混战虽然看起来问题重重,但也像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淘汰掉那些投机者和实力不济的企业,同时也逼着真正的强者变得更强。
正是因为生存压力巨大,才倒逼着那些有追求的企业拼了命地去搞技术创新。
你看宁德时代,搞出了麒麟电池,一下子把续航里程提升到了一千公里以上,这基本上就解决了大部分人对电动车的“里程焦虑”。
再看比亚迪,不光有技术领先的刀片电池,还在研究成本更低的钠离子电池,一旦这个技术成熟并普及,电动车的价格就能大幅度降下来,让更多普通家庭买得起,而且我们也不用再担心被国外的锂矿资源“卡脖子”了。
还有像800V高压快充技术,短短一年多时间,就从一个遥远的概念变成了很多新车的标配,以后在高速服务区,可能真的就是充个电的功夫,跟喝杯咖啡的时间差不多,车子又能跑几百公里。
这种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在以前燃油车的时代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这种在竞争中淬炼出的实力,也让我们的汽车工业第一次有了底气,可以真正地走出国门,去和国际巨头掰手腕。
过去几十年,我们一提起汽车,想到的都是德国车、日本车,现在情况正在悄悄改变。
在东南亚,比如印尼,那可是日本丰田经营了几十年的大本营,现在我们的车也杀了进去。
比亚迪在那里的市场份额从无到有,迅速增长到了百分之四点五,就连腾势D9这样的高端MPV,都能冲进当地销量榜的前三名。
奇瑞汽车靠着自己成熟的插电混动技术,销量更是翻了一倍还多,直接冲击了日系燃油车的市场。
这种变化,连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都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不得不调整旗下车型的定价策略来应对,并且公开承认,中国的竞争对手比他想象中要可怕十倍。
这不再是自吹自擂,而是我们用过硬的产品和技术,在全球市场上实打实地拼出来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一个强大的产业,能给整个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辆新能源汽车,它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它的背后是一条长长的、复杂的产业链。
特斯拉在上海建了一个超级工厂,直接带动了我们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一个产值上万亿的产业集群。
宁德时代的一个电池工厂,就能养活周边大大小小两百多家供应商。
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电池、电机、智能驾驶这些高科技领域,我们国家涌现出了一百多家非常有潜力的新公司,它们创造了超过八十万个高技术、高收入的岗位。
这才是国家大力扶持这个产业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我们不光是学会了造车,更是建立起了一整套属于自己的、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体系,这才是真正的“技术红利”。
所以,面对这场“百团大战”,我们既要看到其中的混乱和浪费,也要看到它带来的机遇和进步。
现在,国家政策也开始出手了,严厉打击那些骗取补贴的企业,也给新建工厂设置了更高的门槛,就是为了让市场降降温,回归理性。
对于车企来说,能不能活下去的标准也越来越清晰了。
有专家总结了三条线:一年卖不到十万辆车,你可能连上牌桌的资格都没有;毛利率到不了百分之十五,你连维持生存都很困难;而你最终能走多远,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就看你手里有多少别人没有的核心技术专利。
最终做选择的,还是我们广大的消费者。
最新的数据也很有意思,今年上半年,二十万元以上的车型销量占比已经突破了百分之三十五。
这说明,大家买车越来越理性了,不再只看价格便宜或者配置花哨,而是更愿意为真正的技术、好的品质和可靠的品牌花钱。
那些只想靠着一个概念、一份PPT就来圈钱的企业,他们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仓库里卖不出去的库存车可能已经落满了灰尘。
可以预见,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不取决于那一百多个品牌的热闹场面,而是掌握在那些像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样,踏踏实实搞研发、用心造好车的企业手里,也掌握在我们每一个用真金白银投票的消费者手中。
日本的汽车工业,从上百家企业混战,到最后形成稳定的三巨头格局,花了整整三十年时间。
而在我们中国,市场的变化速度要快得多,这场残酷的淘汰赛,可能在2025年就会基本见分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