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设计美学高峰对谈首次走进车展,开启美学与产业融合新篇章

上汽设计美学高峰对谈首次走进车展,开启美学与产业融合新篇章-有驾
4月24日,2025上汽设计美学高峰对谈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上汽展台举行。作为首次“走进车展”的汽车设计高端论坛,本次活动以“美美与共”为主题,集结了来自企业、高校及国际设计界的重磅嘉宾,围绕设计美学、文化融合、技术变革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呈现出一场跨界思维与美学理念交织的思想盛宴。
美学赋能,“设计之魂”点亮车展舞台
在论坛开场致辞中,上汽集团研发总院总设计师、上汽英国技术中心总经理邵景峰指出,面对汽车行业前所未有的变革浪潮,中国汽车品牌不仅要在技术上领先,更需在文化与美学中建立深度认同。他强调,设计已成为连接技术与消费者情感的关键桥梁,未来品牌要在变局中突围,就必须用美学重塑差异化竞争力。
此次论坛首次搬至车展一线,不仅是行业的一次创新尝试,更意味着设计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推动品牌创新的重要引擎。
美学、文化与设计的融合之道
在“美学分享”环节,上汽集团全球设计副总裁jozef kaban通过亲身经历讲述了设计如何从艺术出发,最终服务于人。他提出:“设计是梦想的具象,是时代与文化的共鸣。一个好的设计师,应像沙漏那样,把消费者的愿望从明天带到今天。”他强调,真正打动人心的设计,既要回应现实,也要引领未来。
上汽集团乘用车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则从融合角度出发,展示了“美美与共”如何转化为品牌竞争力。他以荣威、mg概念车为例,剖析中西设计语言融合的成果,并指出:“设计不仅是形态之美,更是用户理解与情感共鸣的表达。”他强调,“美”来自用户的需求洞察,设计师必须从用户出发,回归生活本身。
从“glocal”到“海派文化”
探寻本土精神的当代表达
在由上汽设计中心38.1项目主创杨丽蓉主持的圆桌对谈环节,嘉宾围绕“美美与共”的文化命题展开思辨。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指出,“汽车是移动的空间载体,它像建筑一样,需要承载文化。”他以交大设计学院大楼为例,强调“在地性”与全球文化的结合,是中国汽车品牌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而俞经民则从海派文化角度出发,剖析荣威如何将“油墩子”和“咖啡”代表的传统与现代结合,体现出上海文化的中西交融与多元包容。他表示:“我们要用设计讲出属于上海、属于中国的故事。”
对于为何加盟上汽,卡班则直言:“我认同邵总的梦想,也想参与其中。”他强调,设计创新离不开多元视野,而上汽所展现的文化自信和变革意志,让他相信这将是一场值得投入的“冒险”。
设计如何打破同质化?
如何理解“美”的力量?
在现场观众提问环节,多位嘉宾就“同质化困境”“用户理解的分歧”及“设计的道德感”展开回应。
邵景峰指出,技术变革带来了设计的结构性变化,但要打破行业同质化困局,仍需回归文化。他强调:“mg的‘眨眼灯’就是一次用浪漫打破套路的尝试。”同时,他呼吁设计师要有文化自信,善用“时间”与“情感”赋能产品。
卡班则认为:“设计不只是解决问题,而是提出更好的问题。”他指出,设计师要保持与市场适度的“距离”,在创新与现实间找到平衡点,而非一味迎合。他强调:“创新是保持品牌活力的唯一出路。”
阮昕则从哲学维度出发,指出“美学不是装饰”,它应当唤醒人的生命感与价值感。他强调,“君子不器”的理念正体现出中国设计精神的深度,即工具之外,人的精神和文化才是最终指向。
让“文化自信”
成为中国汽车设计的底色
随着中国汽车走向全球,如何构建具有文化底蕴和全球视野的设计语言,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次上汽设计美学高峰对谈不仅是一场设计理念的交流,更是一次文化自觉的实践。
在总结中,杨丽蓉表示:“设计不应是特权,而是一种社会责任。”她强调,未来的汽车设计应兼顾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让“美美与共”成为新时代设计的精神坐标。
在智能化、全球化浪潮下,汽车早已不只是代步工具,更承载着人类对生活方式、审美价值和文化身份的追求。上汽集团通过此次论坛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以文化为魂、以美学为引、以全球视野推动本土品牌跃升,是中国汽车设计迈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上观号作者:上海汽车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