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花了20多万买一辆小米SU7,可曾想过雷军每卖一辆就要倒贴3690元?这个令人震惊的数字背后,是科技公司跨界造车的集体困局。当"为发烧而生"的小米遇上需要长期烧钱的汽车行业,这场豪赌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财报里的惊人数字
小米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Q2汽车业务营收206亿元,经营亏损却达3亿元。简单计算可知,在交付81302辆新车的同时,平均每辆车亏损3690元。这个数字看似不大,却揭示了造车新势力面临的共同困境——规模上去了,亏损却如影随形。
有趣的是,小米汽车业务的毛利率已达26.4%,远超许多传统车企。这说明亏损并非来自制造成本,而是研发投入、渠道建设等前期支出。雷军曾直言:"智能电动车就是一场持久战。"
烧钱竞赛的逻辑陷阱
在科技公司造车的逻辑里,"先亏后盈"已成标配。特斯拉曾连续亏损17年,蔚来李斌也说过"没有200亿别想造车"。小米的困境并非个案,而是整个行业的缩影。
但问题在于:当比亚迪等传统车企已实现盈利时,新势力们仍在为规模疲于奔命。小米用3690元的单车亏损换来8万+的季度交付量,这个代价是否值得?资本市场还能容忍多久?
危险的临界点
分析小米财报可以发现,汽车业务收入已占总营收17.8%,这意味着造车正从小米的"副业"变成"主业"。但3亿元的季度亏损,换算成年亏损将达12亿元——这个数字已接近小米2024年全年净利润的10%。
更关键的是,随着交付量提升,售后网络、充电设施等配套投入将呈指数级增长。如果无法尽快实现盈亏平衡,小米很可能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恶性循环。
黎明前的黑暗or末路狂奔?
观察行业规律,电动车企的盈利拐点通常在年销30-50万辆时出现。按当前增速,小米汽车有望在2026年触及这个临界点。但市场留给雷军的时间窗口正在缩小:电池成本下降空间有限,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却在提升。
雷军的造车故事正来到最惊险的章节。3690元的单车亏损,既是冲锋的代价,也是悬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科技公司的快节奏遇上汽车行业的长周期,这场跨界豪赌终将证明:烧钱可以买到规模,但买不到时间。
造车新势力的生死竞赛,从来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活得久。小米需要回答的不仅是"何时盈利",更是"如何持续"。毕竟在汽车行业,活下去的才是最后的赢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