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咱们中国的汽车品牌,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比亚迪,尤其是在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比亚迪确实是当之无愧的明星。
但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看看全世界的马路,可能会发现一个让人有些意外的景象。
有一个我们平时在国内讨论得不算最多的品牌,却在海外市场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它在全球舞台上的声量和销量,已经悄悄地走到了一个非常靠前的位置。
这家企业,就是奇瑞。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当国内的车企们还在为了价格拼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奇瑞究竟是怎么办到,在海外市场“闷声发大财”,把车卖到了全球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这事儿还真不是吹牛,我们得从实实在在的数字说起。
根据公开的数据,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奇瑞集团总共卖出去了超过188万辆汽车,这个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
但最关键的数据是它的出口量,达到了惊人的93.7万多辆。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简单来说,就是奇瑞每生产卖出两台车,就有一台是运往国外的。
这个出口比例,在国内所有汽车品牌里是独一份的存在。
更厉害的是,这已经是奇瑞连续第21年拿到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量的冠军了。
二十一年,这意味着当很多我们今天熟悉的汽车品牌还在图纸上的时候,奇瑞就已经在研究怎么让自己的车跑在莫斯科的雪地和圣地亚哥的街头了。
93.7万辆的年出口量,甚至比吉利、长城和比亚迪三家在2023年的出口数据加起来还要多。
所以,当我们说它在某个维度上超越了比亚迪,指的就是这份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的成绩单。
这些数字可能还不够直观,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市场案例。
在遥远的南美洲国家智利,奇瑞已经成为了当地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中国汽车品牌,你在街头看到的瑞虎系列车型,密度可能比国内一些城市还要高。
而在俄罗斯市场,奇瑞更是上演了一场逆袭大戏。
在那个曾经被德系、日系、韩系品牌牢牢占据的市场里,奇瑞硬是凭借着自己的产品力,一度冲上了外国品牌销量榜的榜首,把很多老牌劲旅都甩在了身后。
这已经不是简单地把车卖出去那么简单了,这几乎是在改变一个国家的汽车消费格局和品牌认知。
那么问题来了,奇瑞究竟是凭什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答案其实很朴实,就是两个字:技术。
奇瑞从骨子里就是一家“理工男”气质特别浓厚的公司,不太喜欢在外面敲锣打鼓地宣传自己,而是更愿意把资源和精力都投入到实验室和研发中心。
这个传统从它诞生之初就定下了。
早在1997年,当国内大部分车企还在走“市场换技术”的合资路线时,奇瑞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发动机。
正是这份坚持,让他们在两年后就拿出了中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发动机。
这颗“中国心”,可以说是奇瑞后来所有故事的起点。
时至今日,这个“技术宅”的形象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愈发硬核。
比如,在车身轻量化方面,他们搞出了全铝车身平台,能让整车减重30%左右。
这就像给一个运动员换上了更轻便的跑鞋,跑起来自然更快、更省力,反映到车上就是操控更好、油耗和电耗更低。
在智能化方面,当大家还在普及L2级辅助驾驶的时候,奇瑞已经发布了面向L4级别自动驾驶场景的智能驾驶系统。
而支撑这一切的,是它自主研发的EEA6.0电子电气架构。
这个词听起来很专业,但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汽车的“中央神经系统”。
以前的车,控制车灯、空调、车窗的电脑都是各管一摊,像一个个独立的部门。
而新的架构把它们全部统一到一个超级大脑来管理,好处就是整车可以像我们的智能手机一样,通过网络进行在线升级(OTA)。
这意味着,你今天觉得车机系统某个功能不好用,或者某个地方有个小毛病,反馈给厂家后,工程师可能在总部修改几行代码,第二天你一早醒来,车子通过升级就已经把问题修复了。
这种快速迭代的能力,让汽车变成了一个能够不断进化的智能产品。
而在最核心的动力系统上,从燃油车时代的ACTECO系列发动机,到如今的鲲鹏超性能电混技术,奇瑞的动力心脏一直在持续进化,甚至在实验室里,关于更遥远的氢能源路线,也早已开始了布局。
这种对核心技术的执着,是它敢于走向世界的最大底气。
当然,光有好的产品还不够,怎么把它卖到全世界,并且让当地人喜欢,更是一门大学问。
奇瑞的全球化策略,玩得非常聪明。
它不是简单地把车从中国运过去卖掉就完事了,而是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
比如,在中东的沙特等国家,那里常年高温、风沙大,奇瑞出口到那里的车型就会特别强化车辆的密封条,并提升空调的制冷效率,确保在五十多度的酷暑里,车内依然能保持舒适。
在南美洲,那里山路多、坡道陡,奇瑞就会针对性地调校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和变速箱的逻辑,让车辆在爬坡的时候更有劲。
这种细致入微的本地化调整,会让当地消费者觉得,这个品牌是真正懂我的用车环境的。
更深层次的,是它在全球的产业布局。
奇瑞不只是一个出口商,更是一个全球化的制造商。
它在阿尔及利亚直接和当地企业合资建厂,生产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车型,这不仅卖了车,还为当地创造了就业岗位,带动了当地的工业发展。
这种做法让奇瑞从一个“外国品牌”,逐渐融入,变成了“本地企业”的一部分,这种身份认同感,是任何广告都换不来的。
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上,奇瑞在海外也下足了功夫。
你可能很难想象,它在阿根廷的高端品牌4S店,装修的豪华程度堪比奢侈品专卖店。
在迪拜,它的硬派越野车甚至成了当地一些富豪们拖拽游艇、驰骋沙漠的新玩具,备受追捧。
当一个中国品牌在海外不再与“廉价”挂钩,而是成为品质、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时,我们就知道,有些事情真的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了。
这一切的背后,是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和积累。
从1997年在一个简陋的厂房里立志要造中国自己的发动机开始,到今天在全球建立了10个生产基地,拥有覆盖全球的研发体系。
没有太多花哨的发布会和概念,更多的是工程师们在实验室里熬过的无数个夜晚。
这种像老黄牛一样,一步一个脚印,用实实在在的技术和产品去打破偏见,去赢得市场的做法,或许不够 flashy,但却异常坚实。
也正是这份踏实,让它理所应当地在全球八十多个国家,继续着自己“闷声发财”的旅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