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北京汽车集团交出了一份还算不错的成绩单,总共卖出了81.7万辆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
对于一个正在进行三年调整计划的企业来说,这算是个开了个好头。
不过,汽车市场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马拉松,上半年的成绩只是个中途计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下半年,北汽准备了一大批新车要推向市场,这里面既有自家潜心研发的极狐T1,也有和奔驰联手打造的纯电CLA,更有搭载了华为鸿蒙系统的享界S9T,可以说覆盖了从入门级到高端豪华的各个层面。
这些新车到底怎么样,能不能帮北汽在激烈的竞争中再进一步,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
我们先从北汽的自主品牌说起,这款叫极狐T1的小型纯电SUV,可以说是为年轻人量身定做的。
它的车身尺寸很有意思,长宽高分别是4.3米、1.86米和1.57米,但它的轴距,也就是前后轮之间的距离,达到了2.77米。
这个数据可能很多人没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它的车身不大,在城市里停车、掉头都很方便,但车内的空间却被尽可能地做大了,比很多同级别的小车都要宽敞,后排坐人不会觉得憋屈。
这对于很多刚工作、预算有限,但又希望车子能兼顾日常代步和周末带家人朋友出游的年轻人来说,是个很实际的优点。
动力方面,它用的是一个70千瓦的电机,电池来自中创新航,是现在很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
这种电池最大的好处就是安全性和成本控制得比较好,这也预示着极狐T1的最终售价应该会比较亲民。
它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抢占年轻人第一台车的市场。
不过,这个市场的竞争对手可都非常强,比如比亚迪的元PLUS和广汽的埃安Y,都是月销量轻松过万的狠角色。
极狐T1要想在这里面分一杯羹,除了产品本身要有亮点,最重要的就是价格。
如果定价能给出一个惊喜,凭借它在空间上的优势,或许能成为一匹黑马。
说完了亲民的,我们再把目光转向高端市场。
全新北京奔驰CLA纯电版,这台车可以说是奔驰在电动化转型上的一次重要尝试。
它基于奔驰全新的MMA纯电平台打造,并且用上了先进的800伏高压系统。
这些技术名词听起来可能有点复杂,但对消费者来说,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充电速度会快很多,大大缓解了充电等待的焦虑。
同时,它的电机功率达到了200千瓦,还配了一个两挡变速箱,这意味着它不仅起步快,在高速行驶时也能保持不错的能效。
官方公布的CLTC工况续航里程是866公里,这个数字相当惊人。
虽然我们都知道实际使用中会有折扣,但即便打个八折,也能提供非常可观的真实续航能力,对于那些经常需要跑长途的用户来说,吸引力很大。
更有意思的一点是,这台奔驰车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并没有完全照搬国外的方案,而是选择与中国的科技公司深度合作,针对国内复杂的城市交通状况进行了专门的优化。
比如城市里常见的车辆加塞、电瓶车穿行等情况,这套系统都做了特别的适应性开发。
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说明像奔驰这样的国际巨头也越来越认识到,要在中国市场做好智能汽车,就必须深入理解并解决中国用户的实际痛点,这也是对我们本土技术实力的一种认可。
当然,它的挑战也不小,特斯拉Model 3和宝马i3都是它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且之前奔驰的EQ系列电动车在国内口碑一般,这次全新平台的产品能否扭转消费者的印象,还需要市场的检验。
如果说奔驰CLA纯电版代表了传统豪华品牌的积极转型,那么另一款即将登场的新车——享界S9T,则代表了科技企业与汽车工业深度融合的新方向。
这台车最大的标签,无疑是它搭载了华为的鸿蒙智能座舱系统。
这已经不是简单地把一个手机系统装到车上,而是从底层进行深度整合。
据说,新系统的语音识别能力比以前提升了40%,交互会更自然流畅。
但鸿蒙系统真正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背后的“万物互联”生态。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的华为手机、手表、家里的智能设备和你的汽车都运行在同一个系统下,它们之间的信息流转和协同工作会变得非常顺畅。
比如,你在手机上设置好的导航,上车后会自动流转到车机大屏上;在开车时,可以通过语音助手直接控制家里的空调和灯光,实现“人未到,家已暖”。
这种无缝衔接的智能化体验,是传统车企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的。
享界S9T作为首款搭载这套系统的量产旅行车,它的市场表现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风向标。
如果它能凭借智能化的优势获得成功,无疑会推动更多车企拥抱我们自己的智能生态系统,这对于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了这几款备受瞩目的明星车型,北汽在其他细分市场也做了布局。
比如,在硬派越野领域,北京汽车的BJ系列一直有着不错的口碑和固定的粉丝群体。
下半年,BJ40的燃油版会继续更新,稳固自己的基本盘。
同时,还会推出一款主打10万元级别的混动越野车BJ30,这相当于大大降低了普通消费者体验越野乐趣的门槛,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市场策略。
而在合资板块,北京现代也将推出一款名为ELEXIO的纯电SUV,不过目前透露的信息还比较少,面对如今国内新能源市场的激烈竞争,它未来的道路还存在不少变数。
总的来看,北汽下半年推出的这一系列新车,展现了其多路并进的策略。
既有自主品牌面向大众市场的纯电产品,也有合资品牌主打高端技术和豪华体验的力作,同时还有与科技巨头合作的前沿探索,并坚守着自己在越野车领域的传统优势。
这样的布局显得相当全面,试图在不同的价格区间和用户群体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但如今的汽车市场,早已不是单靠一两项突出参数就能取胜的时代了。
最终这些车能不能卖得好,除了产品本身的设计、性能和智能化水平,更取决于最终的定价是否合理,质量品控是否过硬,以及后续的销售服务、充电网络、维修保养等一系列配套体系能否跟上。
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更多总是好事,但大家在做出决定时也会变得更加谨慎和挑剔。
这些新车究竟是骡子是马,还得等它们正式上市后,拉到市场上真刀真枪地溜一溜才知道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