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摩托车在中国可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说现在一辆摩托骑士能吸多少羡慕的目光,那和当年可真比不了——那是真正的高不可攀。彼时,拥有一辆高级摩托车,几乎等于霸占了街头的风头和全小区的议论中心,说得再直接点,你家门口停着一辆摩托,普通人能看一眼,都像看国宝似的稀罕。
先说说铃木王中王。1990年,北京工人老张辛苦攒了三年工资,总算咬牙花1.2万块骑回家。那时候普通工人月薪才三百块,这可不啻于如今拿几年年终奖一次性置房。老张骑着摩托回家,整栋楼都轰动了,邻居围成几圈,就差没买票参观。整个海淀区,能找出第二辆都难,而全国,这种进口摩托也才不过一千五百台,大半还流向沿海,内陆小城更是见都难见。不夸张地说,骑过“王中王”的,不是大哥也是大哥的朋友。
再看嘉陵本田70。最受欢迎的永远是红色款,蓝色不够“喜气”,那会儿只生产了一千台。谁能想到,几十年后蓝色款成了收藏界新宠,成色好的标价三万起跳。这就是传说中的“时代烈酒”,越陈越香。当然,敢买敢骑的那批老哥,才是真正见过大风浪。
还有东德依发150。1985年中国进口的全部不过两千辆,油耗比嘉陵高一倍,但人家耐冻,零下三十度一脚点火,是东北老炮心中的硬核经典。如今东北汽修铺里,偶尔还能听到师傅们感慨:“依发那才叫讲究!”
别忘了雅马哈RX125。当年定价八千,硬生生比同级国产贵三千块。结果大家嫌贵又不实用,买它的成了“为信仰充值”的少数派。而南方城市逐渐流行合资实用车,小雅马哈成了小众珍品。
本田CBX125F则把技术拉满。四气门设计拉开同期产品一大截,起步提速甩人一条街。但提前十年的技术并没有换来销量,毕竟八九十年代物质紧张,谁都精打细算。买了CBX125F的,不仅钱包轻了,身边人还可能嘲笑句“你真会过!”
最后压轴的,是川崎AR125。极速可达120公里,在1993年全国赛车比赛里一举夺魁。然而川崎品牌在国内始终小众,全中国买家不过一千余人。到今天想修车,只能指着日本雅虎拍卖淘配件。
这些摩托最终都败给了时代——有太多国人买不起,也有太多后来更便宜实惠的选择。但它们又赢在回忆。你若细观,现在铃木王中王在拍卖行开价十万,比当年涨六七倍。买主多是六七十年代生人,买的不是金属,而是一块找不回的青春。
老摩托交流群里最流行的自嘲是:“当年嫌它贵,现在嫌它老。”实际最“老”的,是曾坐在车座上那群豪情万丈的年轻人。老摩托可以换机油继续跑,人却为何总输给时间?
今天年轻人追复古潮,花几十元给小电驴装个“毛毛虫坐垫”就叫情怀。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司机会告诉你,真正的情怀,是冬夜踹脚踹瘸腿也点不着火的狼狈,是蹲在街边满手机油的酸爽。那份“苦中有乐”,外行人是体验不到的。
所以,谁家车库还躺着台当年进口摩托,可别轻易贱卖。放着吧,等哪天儿女问起,不妨让他们摸摸那台承载了上代人欲望、梦想甚至倔强和遗憾的老铁牛,比光说教做人道理管用多了。毕竟,有些记忆和传承,就是靠一辆摩托把中国骑到了明天。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