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一出,整个车圈都炸了锅,不是谁又发布了新车,也不是哪个品牌融资了多少亿,而是六部门联手,直接给整个汽车行业泼了一盆冷水——别再瞎搞了。
工信部、中央社工部、网信办、发改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这六个“大佬”联合发话,搞了个为期三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听着挺官方,说白了就是:你们这些车企,别再网上吹牛不上税了,再这么玩下去,板子可就真要打下来了。
这几年新能源车火得不行,大街上绿牌越来越多,销量蹭蹭涨,可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遥遥领先”、“重新定义”、“颠覆行业”的口号满天飞。发布会搞得跟科技春晚似的,PPT一放,参数一拉,好像明天就能上火星。结果用户一提车,发现宣传里的“L3级自动驾驶”其实就是个ACC自适应巡航,所谓的“车规级芯片”可能连手机芯片都比不上。这不是忽悠是啥?
更离谱的是,有些品牌动不动就发律师函,谁说一句不好,立马“法务重拳出击”,搞得好像批评你家车就跟骂祖宗一样严重。可真到了产品出问题,召回拖拖拉拉,售后推三阻四,态度立马变了。
这次整治,重点就是这些——虚假宣传、恶意炒作、贬低竞品、数据造假、过度营销。文件里白纸黑字写着,禁止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这类极限词,也不准拿未经验证的技术当卖点忽悠消费者。说白了,别再把用户当韭菜割了。
你看看国外啥样?澳洲那边,车企违规搞维修垄断,直接罚款上亿。可在国内呢?很多新能源车的维修权限、诊断数据全攥在厂家手里,第三方修不了,车主只能乖乖回4S店,价格高不说,等配件还得排大队。这不叫“窝里横”叫啥?
再看利润,更扎心。2023年,丰田一年赚了2300多亿人民币,咱们国内18家上市车企,加起来才963亿,还不到人家一半。比亚迪卖得最多,净利润也就300亿,相当于丰田的零头。卖这么多车,挣这么点钱,说明啥?说明大家都在拼价格,拼流量,拼嘴炮,没人真把心思放在技术深耕和用户体验上。
价格战打到现在,已经打出了负循环——降价→降配置→降质量→口碑崩→再降价。用户看着便宜,实则埋雷。企业越卖越亏,哪还有钱搞研发?全行业陷入“内卷式内耗”,这不是发展,这是慢性自杀。
国家这次出手,表面治的是“网络乱象”,实际上敲的是整个行业的脑袋。别以为发个通稿、开个发布会、雇一堆水军刷好评就能成“伟大品牌”了。真正的品牌,是靠产品说话,靠口碑积累,靠长期主义活下来的。
以后还能不能动不动就说“全球首发”、“行业第一”?不能。还能不能靠一张PPT就融资几十亿?难了。还能不能一边割韭菜一边立“科技偶像”人设?醒醒吧。
这场整治,不是打压创新,而是给行业踩一脚刹车,让狂奔的马车别冲下悬崖。该补课的补课,该沉淀的沉淀,该回归用户价值的,就老老实实回归。
未来的赢家,一定不是嗓门最大的,而是最踏实的。少整点虚的,多干点实的。车好不好,用户一开就知道。别总想着蒙眼狂奔,最后摔死在终点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