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资争议始末:从1万到5500元的妥协
我第一次见到有人对自己同胞这么狠心,走遍天下都没遇到过。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马斯克,说出来让人觉得挺震惊的。
2019年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筹建时,马斯克打算给工人们定一个1万元的底薪,没想到公司高管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理由挺直白——这个工资太高,会引起同行的不满。
马斯克没办法,只得把底薪稍微调低一些,改成8000元,但即便这样,还是引来其他汽车企业的公开反对。
这些车企觉得,这么高的底薪会让他们的生产成本变得更高,更麻烦的是,自家工人可能会被特斯拉挖走,结果特斯拉忍不住各种压力,不得不将底薪降到5500元。
这事儿让人挺奇怪的,为什么这些车企不专心搞研发,把精力放在造车技术上,反倒在工人工资上死磕呢?
瞧瞧特斯拉全球工厂的工资水平就知道,1万元的基本工资其实不算高。特斯拉在全球一共建了6座工厂,其中4座在美国,一座在德国。这些工厂的平均底薪大多在2.7万到3万元人民币左右。
拿这个一比,上海工厂那个刚开始定的1万元工资,基本就是全球“底线价”。马斯克在后来接受采访时还坦言,最对不起的事情就是上海超级工厂的工人。
这话听着不像是客套话,毕竟他在其他国家的工厂都能给工人开高薪,到了中国想多给点儿,偏偏还得一再让步。不过,马斯克也没让工人吃亏,底薪降了,却在隐性福利上补偿得还挺到位。
像特斯拉一年给17薪,加班费按底薪的1.5倍算,还有全勤奖、倒班补贴,季度和年度的绩效奖金也挺优厚。
2020年,《第一财经》曾提到上海特斯拉工厂的薪资状况,当时数据显示,普通工人的年总收入大概在10万到14万元左右,而且社保都按照法律规定缴纳,一点也不少。
跟2019年国内的情况一比,很多车厂给普工的底薪都在3500到4000元左右,觉得挺高了,有的甚至连社保都敢按最低基数交,和现在的水平一比,差距立马就明显了。
行业矛盾核心:利润与规模的生存博弈
为什么当年那些车企对工资那么敏感呢?归根结底,还是生存的逻辑不一样。2019年那会儿,国内新能源车企的每辆车利润一般就在5000到8000元之间,利润薄得几乎像张纸一样。
可特斯拉就不一样了,当时凭借着全球供应链的优势,每辆车的利润能高达7万元。你想想这个差距,即使把Model 3的价格从35万调到24万,照样能赚到钱。
要是其他厂商跟着降价的话,可能就直接亏损出去了。2019年《中国汽车报》报道里说过,当时国内某新兴车企每卖出一辆车,净赚不到2000块钱,根本扛不住降价的压力。
让这些车企更揪心的是特斯拉的生产能力,2022年,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产量就达到了75万辆,占了全球总产能的一半。
这么一比,特斯拉靠规模优势压得国内车企喘不过气来。2022年,国内一家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工厂,全年能生产不到10万辆,和特斯拉的产能比起来,真是差得远。
正是这样啊,要是工人全都跑去特斯拉了,这边既没有盈利空间提高工资,又留不住人,这不就乱套了吗?
要知道,汽车的制造离不开工人,若生产线少人了,产量就会减少,最后连市场份额都难以维护住。
这次特斯拉的工资风波,就像是在平静的水面扔进了一条鲶鱼,刚开始肯定会闹得挺热闹,有的车企觉得不爽,有的车企着急,但最终整个“鱼群”反而变得更有劲头了。
过去,很多车企都把控制人工费用当成主要的竞争项目,甚至还陷在“靠压低工人薪资来节省开支,用低价来争抢市场”的恶性循环里。
在2018年的报道中,某国内汽车厂为了压缩成本,不仅把普通工人的底薪压到3000元以下,还取消了全勤奖和节日福利。结果呢,工人流失率高达30%,生产线经常因为缺人而停工。表面上看,这样的做法省点钱,但实际上,走得远很困难。
行业变革启示:从“压成本”到“拼实力”的转型
特斯拉的崛起让大家都看清楚了,真正的硬实力从来不是靠压榨员工来的,而是靠效率、技术和规模。过去这几年,许多汽车厂商也意识到这个道理,不再盯着别人工资比拼,转而把精力放在优化供应链上。
一些老牌汽车公司把零部件的采购方式,从以前的拼凑小厂,变成了全球范围内的集中采购。到了2023年,某个汽车品牌通过这种全球集采的办法,把电池的采购成本下降了15%,不仅保证了产品质量,还节省了不少开支。
一些新兴力量干脆自己建电池厂,比如蔚来在合肥的电池工厂,不光让车子的续航突破600公里,还把电池出故障的概率压到0.01%以下。
在员工福利这块,车企们也开始悄悄跟进。有的模仿特斯拉,搞了个15薪,有的则把社保从最低基数调整成按实际工资缴纳,闹得挺热闹的。
到了2024年,说这家车企就公开表态了,将员工社保缴纳的基数改成了实际工资,这一变动让员工每个月的社保账户多了几百块的收入。
甚至还有一些车企给员工发购车补贴,最高能拿到5万元,不但留住了员工,也促进了自己车型的销量。
大家都逐渐意识到,想要保证生产,就得留住工人,有了稳固的产能,技术升级才有可能实现。现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不再是工资高低的较量,而是看谁技术更过硬,服务更贴心的比拼。
2024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显示,哪家车企在电池技术和智能驾驶方面占优势,即使员工福利更好,销量还是遥遥领先。
其实,激烈的竞赛根本不是彼此拼个你死我活,而是团队合作,把市场蛋糕做得更大。近几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快速膨胀,到2024年,全球的销量已经突破了1500万辆,比2019年翻了三倍多。
这过程中,特斯拉的“鲶鱼效应”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让整个行业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里站稳脚跟。
也许将来某天说起新能源汽车,不会再提那些年薪水的争执,只会回忆起什么时候电动车成为了标准配置,充电跟加油一样简单,开车变得轻松自在。
这一切的开端,也许只是2019年那只搅动鱼塘的鲶鱼,不过真正让鱼塘变得热闹起来的,还是整个行业敢于跟上、敢于改变、愿意变得更好的那份勇气。
从靠压工资过日子,到依靠技术谋出路,这一变化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里头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让工人们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好处,也让咱们中国汽车在世界舞台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对未来充满信心,预计会有更多的汽车企业凭借真正的实力赢得认可,让中国的智造走出国门,闯向世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