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很牛的国产车,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喷,这些吐槽点反映了消费者对细节和设计的高要求,质量可靠但仍难以满足所有审美期待
---
国产车,不得不说,是近十年最令人震惊的变化之一。曾经觉得工厂里拼一拼能扯平合资车。但越来越发现,单就是多方面的细节打磨,就已经拉开了差距。像我这辆开了7年的国产车,从外壳到内饰,大部分部件都还算扎实,没掉漆,没异响。唯一明显的就是油耗偏高点,尤其市区里,1.5T车平时能跑到8.67左右,路上高速还算好点,7.8到7.9之间。要说这个油耗,怎么说呢,跟车子本身的调校也有关系,也跟我的驾驶惯有关,可能我偏大油门、多急刹吧(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说起油耗,真觉得天天涨,油耗节省起来有点头疼。
在车子的大部件上,我倒没太多介意。轮胎、雨刮、刹车片年年换,其他也没拆乱。说实话,硬要挑毛病,风噪能更好点。以前觉得风噪是不重要的,但用车几年后,老是会觉得风噪有点大。估计是橡胶老化了,毕竟7年了,密封条也变脆了。这就让我想起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那根车门密封条,颜色都变得暗淡,平时开车哪注意那点细节,谁知道。
不过国产车在用料、硬度、内饰上的提升真的明显。尤其内饰,没有塑料味,也没有廉价感。你问我怎么看内饰?我就觉得做工比原来强多了。很多人吐槽国产车的设计感,就那个看得见的细节不够精致。或许是成本控制的原因,比如刹车灯设计得太小。我一直觉得警示灯,必须亮得醒目的,才能让后方车辆第一时间看到。你说,现在的刹车灯,怎么搞得这么迷你?高速上跟车,看到那小点点,心里总是不踏实。反正我个人比较在意这个。
(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还琢磨过,设计这块,很多时候细节不是技术难题,而是设计师没有放在心上。像那个贯穿式尾灯,现在还流行跟风,跟着潮流走。其实我觉得尾灯要有特色,像以前那种识别度高的设计,才叫有收藏价值。现在看路上的车,绝大部分都一样,看尾灯就知道是什么品牌?基本没有。我朋友说:设计简单反而更耐看。但我心里其实在想,简单到像模像样,是不是更符合工程师的理想?个人审美嘛,谁说的准啊。
顺便说一句,有个修理工曾经跟我说:你要是真追求性价比,别的品牌也还凑合。但他又补充:国内那些新兴品牌,品质差的也不少。我还记得,他指了指我那辆车:你这车,出了点毛病也不用太担心,油漆和内饰用料都还不错,核心部件也挺扎实。我倒是相信,不过这个扎实会不会变价格呢?也得看后续维护成本。
车的维修和供应链,我琢磨过很多。你知道吧,供应链就像一条河,原材料一旦卡住,很多部件就会涨价甚至断供。像我同事的朋友,做维修的,他说:去年,刹车片涨了差不多20%,现在还能找到30块一片的,好点的得花40。这算不算合理?我觉得反正要是价格还稳定,质量能跟得上,勉强还能接受。以前买部小毛病修起来一两百就搞定,现在动不动就是五六百起步。真心想,做质量好的车,成本也不能涨得太快,毕竟中国市场那么碎,谁都想省点钱。
我一直在想,国产车的要不要搞差异化?做点特殊的细节设计或者用料。你们觉得怎么样?是不是能在同价位里脱颖而出?我个人觉得,小细节往往决定了用户的体验,比如那次我朋友说的:刹车灯太小,哪怕是个安全隐患。这让我挺在意的。
有个问题,我一直没想清楚。是不是我们对国产车的期待太高了?毕竟,什么时候能做到开个10年还是耐用的……可能不完全靠技术那些硬指标,也得有点情感设计。这说不定是未来厂家要思考的一个方向。
(这段先按下不表)有时候我在想,车子背后其实是个系统工程,不光拼硬件,还拼软件。配合度、调校、用料,都要有一套完整的逻辑。就像手机一样,光硬件再好,没有优化,反而用起来不顺手。你们试过用那些性价比爆棚的国产车,发现其实体验还挺不错的?但总会有点小瑕疵,让人琢磨不透。
说了这么多,问一句:你们觉得,未来国产车跟外资在设计上的差距,会逐渐缩小到什么程度?还是差别会越拉越大?我自己是觉得,可能会更细腻,但颜值这块,不知道还能不能再突破?还是得看设计师怎么想。
——
也许,只是当下的忍耐和期待。毕竟,无论如何,国产车已然走到今天这个地步,谁能想到它能靠那么多细节打磨站稳脚跟?或者,只是刚刚起步的阶段?我觉得这个问题,挺难有答案。你们怎么看,未来国产车会不会变得更精致?还是说,咱们还是得接受它的不完美去享受它的实用性?这,也许才是最真实的。
(也许,下一次开车,能注意到那些细节变化,心情也会不一样。)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