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双十一加码,Ultra车型优惠上线,技术普惠加速用户体验升级

最近年底,身边聊买车的朋友又多了起来。

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大家纠结的点,已经从“买油还是买电”这种宏大叙事,下沉到了具体而微的配置单上。

最常听到的抱怨就是:“预算二十来万,够得着中配,但顶配的那个激光雷达和高阶智驾,馋人啊,加钱又肉疼,不上吧,总觉得这台‘智能车’缺了点灵魂。”

这种“不上不下”的拧巴感,可以说是当下汽车消费市场的主要情绪。

智己双十一加码,Ultra车型优惠上线,技术普惠加速用户体验升级-有驾

所有人都知道好东西在顶配,但绝大多数人的钱包,决定了他们只能在主流价格区间里打转。

就在这个当口,智己把双十一的优惠延长了,还把顶配的LS6 Ultra车型也塞进了补贴范围。

这事儿吧,表面看是车企年底冲KPI,常规操作。

但往深了捋一捋,我觉得这更像一个信号弹,标志着新能源车市场,正式从“配置差异化”竞争,滑入了“体验平权化”的残酷巷战。

我们先来算一笔账,这笔账得分两头算,一头是消费者,一头是车企。

对消费者而言,这笔账简单明了。

以前你买车,就像去饭馆点菜,预算有限,只能在“小炒肉”和“水煮鱼”之间做痛苦抉择,看着隔壁桌的“佛跳墙”流口水。

现在店家突然说,今天佛跳墙也按水煮鱼的价格卖,限量供应,但多给你半个月时间考虑。

这背后是什么?

是消费心理学上的一次精准狙击。

它直接瓦解了消费者心中最坚固的那道防线——“预算”。

原本你已经说服自己,“普通智驾够用了”、“激光雷ada然并卵”,准备下单中配了。

现在,顶配和中配的价差,被厂商用真金白银填平了一大块。

你的决策天平,必然会剧烈摇摆。

你之前为了控制预算而做的所有心理建设,瞬间崩塌。

这种“馅饼砸脸”的感觉,会极大压缩你的决策流程,让你从“货比三家”模式,切换到“再不抢就没了”的FOMO模式。

智己双十一加码,Ultra车型优惠上线,技术普惠加速用户体验升级-有驾

所以,你看,延长优惠期,特别是把顶配拉下水,根本不是什么“品牌自信”的展示,更不是什么温情脉脉的“技术普惠”。

说白了,这是一次商业上的“阳谋”。

它把选择权交给你,但又用一个极具诱惑力的选项,强烈暗示了你应该怎么选。

现在,我们把视角切换到车企这边,算算他们的账。

这笔账就复杂多了,得用“多层次记账法”才能看明白。

第一层,是金钱账。

顶配车型降价,意味着单车利润的显著下滑。

这是笔亏损吗?

短期看,是的。

但车企赌的是规模效应。

当足够多的顶配车型跑在路上,那些高成本的零部件,比如激光雷ada、高算力芯片,其采购成本就能被摊薄。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车的商业模式,早已不是“一锤子买卖”。

卖车只是第一步,后续的软件订阅、服务升级,才是细水长流的利润奶牛。

尤其是高阶智驾,用户越多,数据喂养越多,算法迭代越快,护城河就越深。

所以,现在亏一点硬件的钱,是为了未来赚更多软件的钱。

这是用“现在的利润”,去购买“未来的市场份额和数据资产”。

智己双十一加码,Ultra车型优惠上线,技术普惠加速用户体验升级-有驾

这笔交易,在互联网公司看来,值博率相当高。

第二层,是情绪账。

或者说,是品牌价值账。

传统车企的打法,是严格的等级森严。

30万的车,就绝不会给你50万车的体验。

这是品牌价值的基石。

但新势力们不这么玩。

它们更像是科技公司,信奉“降维打击”。

什么是降维打击?

就是我用A级产品的规格,去打B级产品的价格。

智己这次把顶配LS6 Ultra拉到补贴范围,就是在用一款原本可能对标Model Y高性能版的产品,去抢夺Model Y标准续航版,或者其他一众20-25万区间车型的潜在客户。

这一招的杀伤力在于,它直接扰乱了消费者的“价值锚点”。

当一个消费者体验过顶配的智驾和性能后,再回头去看同价位的其他“丐版”或“中配”车型,会产生强烈的“货不对板”感。

这种心理落差,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它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原来这个价钱,本可以买到这么好的东西。”这么一来,那些还在坚守传统“等级定价”的友商,日子就很难过了。

他们的中配车型,会显得毫无性价比,高不成低不就,非常尴尬。

智己双十一加码,Ultra车型优惠上线,技术普惠加速用户体验升级-有驾

第三层,是战略账,或者叫机会成本账。

汽车是大宗消费,换车周期很长,通常在5-8年。

这意味着,今天你争取到一个客户,不仅仅是完成了一笔销售,更是在未来的5-8年里,将一个竞争对手的潜在客户,转化成了你的用户。

在一个增量放缓、存量搏杀的市场里,抢到一个客户,就等于让对手失去一个客户。

这是一场零和游戏。

所以,年底的这场价格战,本质上不是为了多卖几台车冲业绩那么简单,而是为了抢占未来几年的“用户坑位”。

车企心里清楚,随着技术成熟和供应链成本下降,今天看似昂贵的顶配技术,一两年后可能就是标配。

与其等到那个时候大家一起卷,不如现在就“寅吃卯粮”,用未来的技术优势,提前锁定今天的市场份额。

这是一种典型的“用空间换时间”的打法,牺牲短期利润率,换取长期的战略主动权。

捋清了这三笔账,我们再回头看“技术普惠”这个词,就觉得有点讽刺了。

真正的驱动力,从来不是什么高尚的理念,而是冰冷的商业算计和残酷的生存压力。

当然,作为消费者,我们没必要去共情车企的战略焦虑。

商业竞争的副产品,往往就是消费者的福利。

当“浓眉大眼”的头部玩家们,为了抢地盘而把压箱底的武器都拿出来“亏本赚吆喝”时,对于持币待购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难得的窗口期。

只是我们需要保持清醒:这些砸向你的“馅饼”,不是因为厂家爱你,而是因为他们更恨他们的对手。

理解了这一点,你才能在各种天花乱坠的营销话术中,看清交易的本质,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

至于智己这次的优惠,值不值得上车,还是那句老话,自己去试驾,自己去感受。

毕竟,车是给自己开的,不是给销售顾问开的,也不是给我这种只会敲键盘的人开的。

共勉共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