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内车企在激光雷达上集体沉默了?

提到激光雷达,不少人觉得国内车企集体沉默,是被特斯拉的纯视觉路线 “带偏了”。毕竟特斯拉天天吐槽激光雷达,国内几家头部车企也确实转投了视觉阵营。但说实话,这事没那么简单。

数据摆着的:国内智驾技术里激光雷达占比也就 17%,其中四成还来自同一家企业。剩下的八成多市场,要么用纯视觉,要么干脆在智驾上 “躺平”。有人说这是技术路线的选择,可君觉得,更像是 “生态成本” 太高,多数车企玩不起。

为什么国内车企在激光雷达上集体沉默了?-有驾

特斯拉搞纯视觉,不光是摄像头便宜,关键是它有自己的 “生态闭环”: 从 8 个摄像头的硬件布局,到 FSD 算法的迭代,再到超算中心的算力支撑,甚至用户驾驶数据的实时回传,形成了一套 “视觉 - 数据 - 算法 - 算力” 的自循环。国内车企呢?摄像头买的是供应商的,算法要么自研半吊子,要么用第三方的,算力中心刚搭起架子,数据还没攒够量。这种情况下,加个激光雷达,不是多装个传感器那么简单,而是要重构一整套数据处理逻辑,这成本可比买硬件高多了。

就拿某家转投视觉的国内车企来说,之前也试过激光雷达,结果发现光是让激光雷达的数据和摄像头 “说话”,就得多雇三倍的算法工程师,算力成本直接翻番。最后一算账,还不如跟着特斯拉搞视觉,至少能蹭点开源算法的红利。这哪是技术选择,摆明是 “生态贫弱” 下的无奈

为什么国内车企在激光雷达上集体沉默了?-有驾

有人说,国内激光雷达厂商牛,全球 84% 的市场份额都在我们手里,禾赛、速腾聚创这些企业出货量噌噌涨。可这 “高份额” 背后,藏着个扎心的现实:多数激光雷达厂商,其实是车企的 “附庸”

禾赛 2023 年近 70 款量产车型订单里,理想是最大单一客户;图达通基本绑定蔚来;华为的激光雷达,也主要靠鸿蒙智行车型撑场面。这种 “一家车企养一个供应商” 的模式,看似稳定,实则让车企心里发慌 : 今天用你的雷达,明天你敢不敢涨价?万一车型卖不好,雷达供应商能不能跟着调产能?

反观特斯拉,摄像头供应商敢不听话?分分钟换一家。为啥?因为它的采购量足够大,能让供应商跟着自己的节奏走。国内车企呢?单家车企的激光雷达装车量,能超过 10 万台的都屈指可数,根本没底气和供应商谈 “生态共建”。某新势力车企的工程师私下说过,想让激光雷达厂商改个参数,对方直接回 “改可以,加钱”,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这种供应链的 “隐形枷锁”,让车企即便想用激光雷达,也得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掌控这条线?要是不能,不如干脆不用,省得被牵着鼻子走。

马斯克说激光雷达和摄像头会 “打架”,这话虽有点夸张,但戳中了一个痛点:多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太吃算力了。

特斯拉的超算中心算力全球第一、处理视觉数据游刃有余。国内车企呢?某头部车企的智驾负责人曾透露,他们的算力中心峰值算力也就特斯拉的零头,处理纯视觉数据刚好够用,再加激光雷达的点云数据,系统直接 “卡壳”。就像手机同时开十个大游戏,不崩才怪。

更麻烦的是数据标注。激光雷达生成的三维点云数据,标注成本是视觉图像的 5 倍以上。国内某智驾公司算过一笔账,要让激光雷达的数据发挥作用,每年得多花 20 亿 在数据标注上。这钱投下去,短期内看不到车型销量的提升,董事会根本不批。

所以,不是国内车企不想用激光雷达,是自家的 “算力引擎” 拉不动这么重的 “传感器负载”。与其勉强上了出洋相,不如先在视觉路线上 “猥琐发育”,这账算得精明,却也透着无奈。

为什么国内车企在激光雷达上集体沉默了?-有驾

这两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打得比俄乌冲突还激烈。一款车今天 15 万,明天就敢降到 13 万,车企的利润薄得像张纸。这种情况下,激光雷达这种 “看不见摸不着” 的配置,自然成了成本控制的首选目标。

激光雷达成本是降到 200 美元了,可加上安装、调试、后期维护,摊到每辆车身上至少多 3000 块。别小看这 3000 块,在 10-15 万的主流市场,可能就是一辆车的纯利润。某自主品牌高管私下说:“用户买车时可能会看激光雷达,但决定下单的,还是价格少 3000 块”

反观特斯拉,Model 3 的毛利率能维持在 25% 以上,就算加个激光雷达,照样有钱赚。国内车企呢?多数毛利率不到 10%,加个激光雷达,可能直接从盈利变亏损。这种 “生存压力” 下,激光雷达只能被暂时搁置 : 毕竟活下去,比搞 “技术情怀” 重要。

当然,沉默不代表永远放弃。国内也有企业在悄悄破局,只不过路子和特斯拉不一样。

理想汽车算是个典型,靠着 “激光雷达 + 城市 NOA” 的组合拳,硬是在 30 万以上市场站稳了脚跟。它的玩法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拉着禾赛一起搞 “定制化开发”,激光雷达的参数、安装位置都根据车型需求来,数据处理也和自家算法深度绑定。这种 “车企 + 供应商” 的协同模式,倒是避开了不少生态坑。

还有华为,一边做激光雷达,一边搞算力中心,甚至自己下场做算法,试图打通 “硬件 - 数据 - 算力” 的全链条。虽然现在还没完全成气候,但至少方向是对的 : 光靠某一个环节强没用,得让整个生态转起来。

国内车企在激光雷达上的沉默,更像是产业升级中的 “阵痛”。等哪天真能把供应链话语权握在手里,算力不再卡脖子,价格战能缓口气,激光雷达说不定就从 “少数派” 变成 “标配” 了。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虚假杜撰事件。文章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