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驾驶得先拿证?工信部新规连出三招,车企司机全坐不住了!

你没听错,辅助驾驶真的要“持证上岗”了。

2025年10月,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给当前泛滥的辅助驾驶功能套上三道硬性约束。

消息一出,舆论炸裂。

有人拍手叫好,说终于有人管住那些“半自动驾驶”的幻觉;也有人抱怨:我花几十万买车,连点个按钮都要被系统盘问?

这管得一点都不冤。

过去几年,辅助驾驶功能从高端车型迅速下探到十几万的家用车。

4S店里,销售张口就是“L2级智能领航”“自动变道”“拥堵跟车”,说得天花乱坠。

可你真问一句:“这功能在无标线小路能用吗?”“暴雨天会不会失效?”“手离开方向盘多久会退出?”对方要么含糊其辞,要么直接推给说明书。

技术跑得太快,人根本没跟上。

大量用户根本分不清“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界限。

早高峰堵在高架上,手腕酸痛,眼睛盯着前车尾灯发花,仪表盘上那个蓝色图标一闪一闪,像在召唤:“点我,我能替你开。”

于是手一松,脚一抬,心里还暗喜:“这车真聪明。”

殊不知,系统可能下一秒就因车道线模糊、前车突然切入,或你手离太久而直接退出——而你,毫无接管准备。

车企的宣传更是火上浇油。

广告里,车辆在空旷高速上自动超车、变道、减速,流畅如科幻片。

可没人告诉你:这套系统在乡村无标线路段可能完全失效;夜间无路灯时,摄像头可能“失明”;暴雨大雾中,毫米波雷达也可能被干扰。

用户以为买了“自动驾驶”,实际拿到的,是一个“有条件、有限制、必须全程盯紧”的辅助工具。

一旦出事,车企一句“用户未按说明操作”就全身而退,车主只能自认倒霉。

现在,新规来了,而且是组合拳。

第一拳:用户准入机制。

以后每次启动辅助驾驶,系统必须确认你是否为授权驾驶员,是否完成过功能使用培训。

辅助驾驶得先拿证?工信部新规连出三招,车企司机全坐不住了!-有驾

这不是形式主义。

飞机起飞前要检查安全带,高铁司机上岗前要演练应急程序,开车动辄上百公里时速,载着一家老小,多一道确认,真的多余?

有人可能想:“让AI帮我刷个视频,点个确认就行。”

别天真,后面还有更硬的。

第二拳:动态监测。

系统不再只看你点没点“同意”,它全程盯着你。

方向盘扭矩传感器、DMS驾驶员监测摄像头、座椅压力感应——你敢在高速上松手刷手机,系统不仅会报警,严重时直接降速、靠边停车。

特斯拉、小鹏、理想其实早有类似功能,但执行松散。

现在,强制统一标准,必须落地。

第三拳:DSSGDA数据记录系统——辅助驾驶的“黑匣子”。

开启功能后,关键操作、系统状态、驾驶员反应、环境信息等2500次事件全部记录。

出事故,不用扯皮“系统失灵”还是“司机睡着”。

数据一调,责任分明。

这就像行车记录仪普及后碰瓷减少一样,透明才是对消费者最实在的尊重。

车企这次也被狠狠盯死。

过去,某些品牌为抢市场,把L2包装成“准L3”“类自动驾驶”,宣传语一个比一个浮夸:“全程无需接管”“城市NOA已落地”“全国都能用”。

结果用户发现,连小区门口转弯都识别不了。

更恶劣的是,功能适用场景、速度范围、天气限制统统不写清楚,全靠用户自己试错。

现在不行了。

新规把L1到L2+各级别的功能边界、响应时间、测试方法全部列明。

领航辅助只能在有清晰标线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启用;普通城区道路、施工路段、无标线路段一律禁用。

单车道巡航速度必须在40–120 km/h之间,低于40 km/h的拥堵路段禁止开启高级辅助。

辅助驾驶得先拿证?工信部新规连出三招,车企司机全坐不住了!-有驾

这些“功能围栏”不是限制,是清醒——有多大本事,干多大事。

为什么非得现在管?

数据不会说谎。

2025年1–7月,中国搭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新车销量达775.99万辆,渗透率超60%。

路上每三辆车,就有两辆带辅助驾驶。

这么庞大的基数,哪怕1%的人误用,就是几万辆车在“裸奔”。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误用。

他们以为“车能自己开”,于是打瞌睡、吃东西、拍视频。

小事故不断,大事故频发。

每一次事故,都在透支公众对这项技术的信任。

辅助驾驶本身不是问题。

它能在长途驾驶中减轻疲劳,在高速跟车时提升安全性,在突发状况下争取反应时间。

问题在于,它被神化了。

技术本是工具,却被当成救世主。

新规要做的,就是把它拉回“工具”的位置——你可以用,但必须知道怎么用、在哪用、不能怎么用。

老司机反而更支持新规。

一位开网约车十年的师傅说:“最近有乘客上车就问能不能试自动跟车,我直接拒绝。

我这车有,但我不敢让你碰。

万一出事,我担不起。”

你看,连职业司机都如此谨慎,普通用户更该清醒。

有人担心新规会“管死”创新。

辅助驾驶得先拿证?工信部新规连出三招,车企司机全坐不住了!-有驾

会不会标准太严,车企不敢推新功能?

会不会流程太烦,用户干脆不用?

这些顾虑存在,但要看本质。

技术发展的前提是安全,不是速度。

如果因几起事故导致整个行业被叫停,那才是真正的倒退。

清晰的规则反而能引导车企聚焦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比如提升雨雾天气下的感知稳定性,优化人机交互逻辑,而不是在营销话术上内卷。

用户买车也该多个心眼。

别光听销售吹“智能”,得多问:“这功能在什么条件下能用?”“系统退出时如何提醒?”“有没有驾驶员状态监测?”

甚至要求现场演示。

安全不是靠广告词堆出来的,是靠细节撑起来的。

新规还特别强调“每次启动需确认授权驾驶员”。

这意味着,借车给别人开,辅助驾驶可能直接锁死。

系统只认注册车主或授权用户。

这看似麻烦,实则防患于未然。

朋友借车去机场,路上误用辅助导致事故——责任算谁?

现在有了授权机制,至少能减少这类纠纷。

辅助驾驶的“紧箍咒”,本质上是对人性的尊重。

它承认人会累、会分心、会被科技迷惑,所以用规则兜底。

它也承认技术有边界,再聪明的算法也替代不了人类判断。

开车从来不是为了省事,而是为了平安到家。

哪怕堵得水泄不通,哪怕手腕酸得抬不起来,方向盘后面坐着的,始终是一个有责任、有意识的人,而不是把希望全押在机器上的赌徒。

辅助驾驶得先拿证?工信部新规连出三招,车企司机全坐不住了!-有驾

回看那些因辅助驾驶出事的案例,共性惊人:司机过度信任系统,系统又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而“掉链子”的原因,往往不是技术不行,而是用错了地方。

施工路段车道线被覆盖,系统找不到参考;匝道口前车突然变道,系统反应不及;黄昏光线复杂,摄像头误判。

这些场景,本就不该依赖辅助驾驶,可用户不知道,车企也没说清楚。

新规要打破的,正是这种“信息不对称”。

它逼车企把话说透,也逼用户把心放正。

以后买车,说明书不再是废纸,而是关乎安全的操作指南。

培训视频不再是点一下就跳过的形式,而是真正让你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必修课。

新规还在征求意见阶段,但方向已定:辅助驾驶不能野蛮生长,必须纳入安全框架。

这不仅是对技术的规范,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你可能会想:“我就是偶尔用用,不至于出事吧?”

可事故从来不是“可能”,而是“万一”。

那个“万一”落在别人头上是新闻,落在自己头上就是一生。

别嫌麻烦,别图省事。

多确认一次,多看一眼,多学一点,不是束缚,是铠甲。

未来,我们还是会堵在早高峰,还是会累得想歇口气。

但那时,我们会更清楚:辅助驾驶是帮手,不是靠山。

它能分担操作,但不能替代判断。

它能提升舒适,但不能换取警觉。

按下按钮的瞬间,我们不是把责任交出去,而是和机器达成一种默契——你帮我盯路况,我时时刻刻准备接管。

这才是技术该有的样子:不喧宾夺主,不夸大其词,不制造幻觉,只在需要的时候,默默搭一把手。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守住底线,让每一次出行,都平平安安回家。

为什么偏偏是现在出台?

也许技术已到临界点——再不管,风险失控;也许事故已敲响警钟——再不规范,信任崩塌。

不管原因如何,结果指向同一方向:辅助驾驶,该长大了。

它不能再像个被宠坏的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它得学会守规矩,懂边界,负责任。

我们作为使用者,也必须同步成长。

别再被“全自动”“零接管”这些词忽悠,别再把科技当成万能解药。

开车,终究是人的事。

机器再聪明,也只是工具。

工具用得好,锦上添花;用得不好,引火烧身。

下次看到仪表盘上蓝色图标亮起,别急着松手。

先问自己:这条路我能用吗?

我的手准备好了吗?

我的眼睛还在看前方吗?

如果答案都是“是”,那就安心用;如果有一丝犹豫,那就自己来开。

方向盘后面,坐着的是你,不是AI。

现在路上的车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新,但安全这件事,从来就没变过。

它不靠运气,不靠宣传,只靠每一个细节的落实,每一次清醒的选择。

新规或许带来短暂不适应,但长远看,它是在为整个行业铺一条更稳的路。

这条路,通向的不是更炫的功能,而是更踏实的安全。

你可能觉得这些规定离自己很远。

可事实上,它们正在改变你明天开车的方式。

辅助驾驶得先拿证?工信部新规连出三招,车企司机全坐不住了!-有驾

也许下个月,你买的新车就强制要求完成培训才能开启辅助;也许明年,所有L2车型都得装上统一标准的黑匣子;也许后年,借车给别人开,辅助功能直接锁死。

这些变化,不是限制自由,而是守护自由——让你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不至于一脚踩进危险的陷阱。

说到底,开车不是为了炫技,不是为了省力,更不是为了拍短视频。

它是为了把人平安送到目的地。

辅助驾驶,只是这段旅程中的一个帮手。

而帮手,得靠谱,得守规矩,得知道自己的位置。

现在,规则来了,帮手该上岗了,我们也该清醒了。

堵车的时候,手腕还是会酸,眼睛还是会花。

但至少,我们知道,那个蓝色图标不是魔法,而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负责的伙伴。

它不会替我们承担风险,但可以在我们清醒的前提下,分担一点负担。

这,才是技术该有的温度。

2025年的秋天,辅助驾驶站在十字路口。

一边是野蛮生长的诱惑,一边是规范发展的责任。

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变革的参与者。

你选择怎么用,车企选择怎么造,监管选择怎么管——这些选择,最终决定马路上是更多安心,还是更多隐患。

所以,别小看这份征求意见稿。

它不只是几页纸,它是一面镜子,照出技术的边界,也照出人性的弱点。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镜子前,保持清醒,守住底线,让科技真正为生活服务,而不是反过来。

车还在跑,路还在修,规则也在完善。

但有一点永远不会变:安全,永远是回家最近的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