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车市怪象:销量涨价值跌,自主合资厮杀难分高下

最近六月份的汽车市场成绩单出来了,很多人看完都觉得有点看不懂。

榜单上的排名,似乎跟我们平时在网上看到的、朋友间聊起的热度不太一样。

就好比说,有些汽车品牌,天天在宣传自己的技术多厉害,新功能多炫酷,网上讨论得热火朝天,结果一看销量,却排在了后面;而另外一些品牌,闷声发大财,销量一个月比一个月高,但在品牌价值或者说影响力排行榜上,又没能拿到第一。

这种“叫好”和“叫座”不完全划等号的现象,在以前是不太多见的。

6月车市怪象:销量涨价值跌,自主合资厮杀难分高下-有驾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我们消费者的购车观念变了,还是汽车厂家们的竞争方式换了新玩法?

这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普通人好好琢磨一下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咱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它们在六月份的表现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彩,也各有各的侧重。

长城汽车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要论品牌传播和影响力,长城在六月可以说是出尽了风头,它的价值传播指数达到了735.72,在所有车企里排在了第一位,而且领先第二名不少。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6月车市怪象:销量涨价值跌,自主合资厮杀难分高下-有驾

其实就是很直接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硬实力”。

比如,他们会把搭载了柠檬混动技术的车开到路况非常恶劣的地方去测试,然后把视频放出来给大家看,意思很明确,就是告诉消费者,我的技术在极端环境下都靠得住。

又比如,他们会把咖啡智能座舱布置成办公室、亲子乐园等各种生活化的场景,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这台车不仅仅是个交通工具,更是个移动的智能空间。

这种把复杂技术变得通俗易懂、看得见摸得着的宣传方式,确实很能提升品牌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

但有意思的是,长城汽车六月份的实际销量是6万多台,排在第九位,上半年的总销量和比亚迪、吉利这些头部品牌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长城正在下一盘大棋,它现在投入巨大的精力去塑造一个“技术过硬”的品牌认知,是想在消费者心里先打下一个深刻的烙印。

当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它的技术,觉得买长城就等于买放心、买先进,那么未来的销量反弹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和长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亚迪。

6月车市怪象:销量涨价值跌,自主合资厮杀难分高下-有驾

比亚迪在六月份继续上演着它的销量神话,一个月卖出了35.2万辆车,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它比第二名多出了十几万辆,几乎是很多车企好几个月的销量总和。

而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了161万辆,这个成绩甚至超过了长城、特斯拉中国、一汽丰田、广汽丰田这四家知名企业销量的总和。

比亚迪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市场成功,最核心的策略就是“油电同价”。

它推出的秦PLUS、宋PLUS等车型,价格直接对标同级别的燃油车,但使用成本却低得多,这对广大普通家庭来说,吸引力是致命的。

这就好比你去买东西,花同样的钱,能买到一个性能更好、更省钱的升级版产品,大多数人都会做出明智的选择。

虽然比亚迪的价值传播指数排在第二,但它的分数也在快速增长。

这说明比亚迪也开始重视讲好自己的品牌故事了。

6月车市怪象:销量涨价值跌,自主合资厮杀难分高下-有驾

它不再仅仅满足于“卖得多”,而是开始向大家展示它的“天神之眼”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比如在拥挤的停车场如何轻松实现自动泊车,在高速公路上如何稳定地辅助驾驶,减轻驾驶员的疲劳。

当技术从一堆冰冷的参数,变成能实实在在解决用户开车痛点的体验时,品牌的价值感自然也就上来了。

比亚e迪走的路线是,先用规模占领市场,再通过庞大的用户口碑和技术体验,来不断提升品牌的高度。

在长城和比亚迪这两个特点鲜明的品牌之间,吉利汽车则走出了一条非常稳健的均衡发展之路。

它的价值指数和销量排名都非常靠前,分别位列第三和第二,上半年的总销量也仅次于比亚迪。

吉利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不偏科的优等生,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

它的策略是全面布局,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有星越L这样的标杆产品稳住市场份额;在新能源领域,银河L7等车型也精准地切入了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区间。

在品牌传播上,吉利也非常务实,它会针对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来做文章。

6月车市怪象:销量涨价值跌,自主合资厮杀难分高下-有驾

比如,很多人担心混动车跑高速时油耗会变高,吉利就重点宣传它的雷神混动技术在高速工况下的节油表现;很多人担心电动车的电池安全,吉利就通过各种严苛的穿刺、火烧等测试,来证明它的神盾电池足够安全可靠。

这种既保证了市场销量不掉队,又在品牌声量上持续发力的做法,让吉利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

看完了自主品牌,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合资品牌。

它们在六月份的表现,更像是一场在守住自己阵地的同时,努力寻求突破的保卫战。

大众旗下的两个品牌,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就展现出了这种“双线作战”的策略。

一方面,它们依靠像迈腾、速腾、朗逸这些多年来积累下良好口碑的经典燃油车型,稳住了自己的基本盘,这些车依然能贡献非常可观的销量,为企业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缓冲和支持。

另一方面,它们也在积极地向电动化转型,ID.系列电动车正在逐步被市场接受。

而且它们也学得更聪明了,开始为电动车赋予更多的智能化场景,比如宣传ID.7可以成为你上下班路上的移动会议室,或是全家出游时的娱乐空间,试图让消费者认识到,大众的电动车不只是交通工具,也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6月车市怪象:销量涨价值跌,自主合资厮杀难分高下-有驾

而丰田系品牌,则将“稳定可靠”的特点贯彻到底。

无论是一汽丰田还是广汽丰田,它们的销量和价值指数排名都相对稳定,没有大起大落。

作为混动技术的早期推动者,它们的品牌传播始终围绕着“可靠性”这个核心。

它们不会过多地去宣传那些花哨的智能功能,而是反复强调“电池终身质保”的承诺,或者分享那些行驶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公里都无需大修的用户案例。

这种看似“慢半拍”的传播方式,虽然很难在追求新潮和热度的价值榜上名列前茅,但却精准地抓住了大量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那就是省心、耐用。

正因为如此,即使在自主品牌价格攻势如此猛烈的今天,丰田依然能够守住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市场。

在整个榜单中,特斯拉中国的情况也特别值得一说。

它的品牌影响力毋庸置疑,价值指数高居第五,但六月份的销量却滑落到了第十。

6月车市怪象:销量涨价值跌,自主合资厮杀难分高下-有驾

这其中的原因不难分析。

特斯拉品牌本身就带有强大的科技光环,从它的电池技术到自动驾驶功能的每一次更新,都能引发全球性的关注,这种品牌价值是很多车企难以企及的。

但它的销量容易受到价格和产品更新周期的影响。

比如六月初的价格调整,就让很多潜在买家产生了观望情绪,而关于新款Model 3即将上市的消息,又分流了一部分现有车型的订单。

不过,从上半年的整体销量来看,特斯拉在高端电动车市场的地位依然非常稳固。

总的来看,六月份的这份榜单清晰地告诉我们,中国的汽车市场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价值传播和销量不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它们正在成为衡量一个品牌不同维度的两个重要指标。

消费者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

有的人买车,看重的是品牌展现出的硬核技术实力;有的人则更相信大众的选择,认为销量高的车总不会错;还有的人,把长久以来的可靠口碑放在第一位;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愿意为品牌的未来感和科技理念支付溢价。

这种变化,也迫使所有汽车厂商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沟通方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用一套说辞去面对所有消费者,而是要更精准地找到自己的目标人群,用他们听得懂、信得过的方式,去传递自己的核心价值。

这场关于价值和销量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