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博会热闹登场,电摩需求猛增,中国摩托车出口加速

每年的摩博会,都成了全中国摩托车圈子的大聚会。而今年的阵仗,看得出来格外热闹,来自全球一大堆品牌、企业,连车都摆了三千多款,真是眼花缭乱。这事儿,放在重庆也是很有意思。一直以来,咱说到摩托车,重庆总是少不了的——不光本地产量在全国占一大块,外销、出口、技术创新,基本都能看到重庆人参与其中。你说这城市跟摩托车缘分是不是挺深?可是,产业红火背后,其实也有不少新问题、新变化。那些东西,大伙儿真的想清楚了吗?

先问一句:现在这个摩托车生意,真的还是咱们传统印象里的那种“摩的生意”、城郊代步工具、糙汉子的玩具吗?很明显,早已经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先看今年新规,尤其是针对电动自行车的一系列政策。表面上好像是为了管住违规上路、保障安全,可你琢磨琢磨,其实更深层的是激活了一个巨大的“存量市场”。过去一大波人骑着“超标电驴”,说白了图的就是方便和快,现在国家严格上马,除了老老实实上摩托车,也没啥别的新路子可走。这对电摩来说,不是天降馅饼吗?可这种变化,能被谁先抓住,玩转思路、抢到用户,谁就能坐稳新的风口。如果老想着一天到晚比价格、拼低端产品,指望什么大起大落,不如趁早回家“开摩托”搞副业得了。

再想一个事,就是用户习惯已经跟原来大不一样。比如我经常吐槽的外卖小哥,天天在马路边跟时间赛跑。以前大家都是骑个“老头乐”型电驴,现在新规一出来,只能上正儿八经的摩托,那对于电动摩托车的需求,一下子就被“拉爆”了。很多人可能没细想,为啥会有这么明显的变化?简单地说,电摩速度高、效率稳,这直接决定了外卖能不能按点送、能不能多跑一单,别看平常就差那十几分钟,对于外卖员来说都是“真金白银”。效率就是命根子,这逻辑放哪儿都一样。有头脑的企业,就开始专门琢磨“外卖车”、加快换电设计,还搞啥“外卖专用型号”,甚至跟美团、京东都跑去合作。要我看,别小看了外卖行业,这帮年轻人其实正在推动着整个摩托车产品的升级变革。他们是活生生的例子,这几百万人的需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刚需市场,也是生意人绝对不能忽略的风口。

很多厂商都说要跟上这个变局,琢磨着怎么做“定制化”,把车做得更安全、动力足、充电更快、维修便利。我倒觉得,这个事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不光是做产品,更要做服务。车子好坏不能光看能不能跑,更重要的是出问题怎么办,配件好弄不,电池能不能随时换。第二,别光盯着外卖哥们,下一个红利可能在警用、景区、社区、物业这些领域,这也是“摩托车产业升级”的一部分。咱重庆本身电摩产业链全,企业多,怎么样能把外卖、警用、旅游三端全部搭上,做成完整的服务生态,这才叫真本事。

说到高端市场,更值得一问——中国大排量摩托车出口,为啥成了新风口?按照之前的套路,摩托车中国货长期给人“便宜货”的标签。这些年才真正翻身,电驱动、大排量、越野型、高端品牌也越来越受全球市场欢迎。今年摩托车出口,高速增长不说,对欧洲、美国那些老牌市场,咱中国车竟然还能逆势增速,这背后靠的是啥?本质还是技术升级、产品迭代。以前那种拼价格、拼内卷的模式,谁都玩烦了;现在是比创新、比体验、比“玩法”。举个例子,有的企业专攻电越野摩托,刚一上市就能直接出口几十个国家,一台车卖得比在国内还贵,这说明什么?说明“技术含量”才是杀手锏。而且,重庆本土还有好几家企业已经做到了出口额翻倍,每年都能靠高端产品在国际上刷存在感,这还是非常了不起的。

但新机会背后,很容易掉入一种自嗨的陷阱——中国品牌自己制造新词、自己评“工艺好”,以为外国人就会埋单。其实不然,人家看重的是文化、体验、本地化、售后。光产品做得“黑武士”,你得让人家感觉到品牌魅力,甚至去体验你的赛事、路线、城市文化。所以我觉得,有心的本地企业,不仅要把产品做精,还得学会怎么“玩文化”,例如多搞摩托赛事、支持摩旅经济,甚至让重庆这个充满坡度的城市,直接变成全世界越野迷的打卡地,这种“摩托+旅游+商业”融合做出来,才是真正的全球品牌路线。

摩博会热闹登场,电摩需求猛增,中国摩托车出口加速-有驾
摩博会热闹登场,电摩需求猛增,中国摩托车出口加速-有驾

我还想问一个容易让人忽略的问题:摩托车的新政红利究竟能吃多久? 靠政策窗口“捡漏”不是长久之计。没政策优惠那天,做企业的你还剩下啥?归根结底还是产品创新、用户体验、服务体系这些“硬要求”。我看现在不少厂子一边捞快钱,一边“应付式创新”,仿佛做点新功能、弄个新壳子就叫升级了,这种思路很容易死路一条。要真正长远,只能靠长期主义——技术领先、服务彻底、品牌扎实。别的门道都有可能玩一阵就凉了,唯“用户口碑”才立于不败。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说道说道。别看今年产量、利润齐飞,其实两极分化挺厉害。高端第一梯队赚得盆满钵满,低端、小作坊基本属于“苟延残喘”。未来的摩托车产业,是头部企业的天下。拼规模、拼产能以外,还要拼科技投入、国际视野、合作资源。谁能最先从“制造”跳到“创造”,谁就能吃下最后的蛋糕。所以重庆的企业,千万别光顾着窝里斗,多走出去,抱团发展,互补创新。我觉得以后在摩博会上,不用比谁展台大,咱更该比谁的研发投入强、出口额高、国际用户多。

最后,还是想说一点现实。摩托车这产业,说白了是吃人口红利、城市空间、政策环境和社会习惯的行业。政策是把双刃剑,能带来爆发,也可能收割退潮。谁能在这个起伏里稳住阵脚,始终盯紧“下一个市场”,谁才有最后发言权。现在看,电摩需求还会持续一阵,出口高峰也还没到头,但将来能不能抓到新风口,得看企业家们有没有清醒头脑。别总盯着短期利益,要把眼光放长远,未来几年车市怎么走,重庆要不要成为全球摩托创新中心,路其实就在脚下,就看大家敢不敢把握住!

所以总结起来,一场摩博会,不光看热闹比流量,更要学会从这些细节、变化里琢磨大趋势。中国摩托车产业的下一个10年,可能正站在人生又一个十字路口。大环境变了,用户换代了,玩法也要推陈出新。行业的春天到底能不能持久,未来靠什么吃饭,其实每一个决策者都应该拿出点担当来想清楚。谁能抓住用户、坚持创新、讲好自己的故事,谁才能在世界摩托车地图上留下属于中国自己的脚印。

摩博会热闹登场,电摩需求猛增,中国摩托车出口加速-有驾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