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车产业这几年风头无两,俨然成了行业的“座上宾”。曾经还是全球汽车江湖里的“小师弟”,今天却已让老牌劲旅欧盟汽车产业如坐针毡。很难想象,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汽车工业还是一副“东拼西凑”的模样,谁能想到三四十年后竟能倒逼欧洲汽车巨头整天琢磨怎么“借用”中国电车核心技术。这剧情,连老天爷都得感慨一句有趣。
追溯起来,中国汽车腾飞之路其实没有什么玄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吉普引进切诺基,上海大众引进桑塔纳,广州标致端来标致505。一群外国老师傅带着技术生产线,外方话语权并不高,甚至关键技术能带多少还得“自愿”,中国员工全凭现场“眼观六路”,靠着汗水和模仿攒出了第一批国产车。合资搞了几十年,外方技术并没有被“逼着”拱手相让,核心机密还是紧紧攥在对方手里,但中国倒是在摸爬滚打中攒下了不少家底。
进入2000年,本土车企开始冒头。奇瑞、长城靠“农村包围城市”出口东南亚和中东;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玩出技术整合的花活。新能源车刚兴起时,大家都觉得这玩意不靠谱,没想到中国企业直接弯道超车。一时间,比亚迪、宁德时代俨然成了全球新能源圈的“标准答案”。比亚迪卖电池,顺带把自己电车出口搞成全球第一,问界、理想这些新贵也能和奔驰宝马抢蛋糕。日系韩系在中国市场份额被蚕食得七零八落,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电动车出口国——这一切真实得有点梦幻。
对岸的欧盟却过得有些不顺。德法老牌车企“上代选手”多年舒舒服服收割利润,结果电动车技术迭代时,被中国品牌一口气拉开身位。大众们的电池短板,雷诺们的转型拖延,最终只剩下看着比亚迪和MG在欧洲卖得风生水起。欧盟不乐意了,2023年挥起反补贴大棒,2024年又宣布高额关税,还要盯中国企业进欧洲建厂时务必“自带课本”——把核心电池技术“公示公开”。
欧盟嘴上说“促进公平竞争”,其实算盘打得精——希望通过行政手段转移中方多年来自研的核心成果,合资也得给技术。中国当然不干。2025年,商务部干脆把电动车相关几乎所有前沿技术划进禁止出口清单,八项动力电池专利一个也没松口,顺手还把关税模式告上了欧盟法院。态度明明白白:合作可以,想占便宜免谈。
有意思的是,欧盟内部小算盘也不少。德国担心中国反击,匈牙利西班牙却欢迎中企投资建厂。比亚迪投产、宁德时代布局、奇瑞合资改造,既拉动了当地就业,也带动了税收,但关键工艺专利还是留在中国。这下欧盟明白了:市场可以换,技术不能随便端走。
回头想想,三十年前中国企业刚进场,合资是“打工+抄作业”,靠自己修炼完成进阶。到了今天,欧洲反过来开始设“例行索要技术”这档子事——有些像学艺归来也想当师傅,让人哭笑不得。技术革新,原本是“天道酬勤”,不是“天道酬伸手”,欧美国家也该读懂。中国一再强调合作共赢,但是碰到核心利益就会“宁可错失,也不转让”。
目前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销量持续增长——比亚迪、MG水涨船高,欧盟关税出来后,干脆直接在当地建厂。比亚迪、奇瑞、宁德时代纷纷入驻匈牙利、西班牙,全套工厂建得红红火火,但真正的技术内核还是中国守。欧盟一边要救失业率,一边又怕中国影响本地竞争生态,里外不是人。
而欧盟想借行政命令搞产业升级,抱怨从中国进口电池产业链“过重”,这招其实早已不适用。中国早已布局东南亚、拉美,没了欧洲,还有半个地球的市场。比亚迪在泰国、巴西大兴土木,宁德时代卖电池遍及全球。欧盟这一套“夹道逼宫”最终只会加速中国企业出海全球,技术绝不会像快递包裹一样“顺丰自提”。
归根结底,欧盟要反思,产业升级终究得靠自己脚下的力量。日系、韩系和美系崛起时,美国、德国都得自己“埋头苦练”,而不是想着从别人盘里截胡。全球新能源浪潮里,中国能崛起靠的是几十年厚积薄发,靠的是对技术的“狗一样死守”,别人想摘桃子,门都没有。
未来中欧“电动车之争”还会拉锯。技术才是护城河,原则不能失守。合作可以,技术底线要守死。刀刃内的东西,哪能分给看热闹的人?只有守得住底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一轮博弈,能拼的不仅是产能,更是智慧与定力。欧洲如果只会高筑关税、强索技术,恐怕还得见识见识中国“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韧性。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