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我们普通消费者去关注和思考。
时间倒退回三四年前,当各大车企开始发力混合动力技术时,行业里普遍有一种声音,认为带有多个挡位的DHT混动技术,是技术含量最高、最先进的解决方案,可以说是混动技术的“天花板”。
像吉利、长城、奇瑞等国内知名车企,都投入了巨大的研发资源,相继推出了各自复杂的两挡或三挡DHT混动系统。
然而,市场最终的销量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现实情况是,被寄予厚望的多挡DHT车型,卖得最好的一个月也不过几千台的销量,而结构相对简单的比亚迪DM-i混动,每个月轻轻松松就能卖出数万甚至十几万台,同样结构不复杂的理想等增程式汽车,也稳定地保持着月销过万的成绩。
这就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为什么理论上更先进、能兼顾更多驾驶场景的技术,反而卖不过那些看起来更“简单”的技术呢?
这场关于技术路线的较量,背后其实反映的是汽车厂商的技术追求和普通消费者真实需求之间的偏差。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这个多挡DHT混动到底好在哪里。
它的设计初衷确实非常理想。
工程师们希望,通过在混动系统里加入一个类似传统燃油车的多挡位变速箱,可以让发动机在更宽泛的速度区间内,都能工作在自己最省油、最高效的状态。
比如,吉利推出的三挡DHT,号称可以在市区低速、市郊中速、高速巡航等不同场景下,智能匹配最合适的挡位,让发动机和电机协同工作,既保证动力充沛,又能实现极致的燃油经济性。
长城的两挡DHT也是类似的逻辑,宣称能扩大发动机高效工作的范围。
从技术原理上看,这套方案确实很全面,仿佛一个面面俱到的“学霸”,试图解决所有问题。
但问题在于,理论上的完美不等于实际体验上的完美。
这种复杂的设计带来了两个普通消费者最关心也最敏感的问题:成本和驾驶感受。
多挡DHT系统内部结构复杂,集成了发动机、双电机、离合器以及多套齿轮组,要让这些部件在几十种工作模式下丝滑地切换配合,对电脑程序的标定和调校要求极高。
一旦调校得不好,就会出现顿挫感。
不少购买了这类车型的车主在网上反映,车辆在三四十公里的时速下行驶时,有时会感觉到明显的换挡冲击,就像车子被轻轻推了一下或者拽了一下,这种不平顺的体验,与新能源车主追求的安静、顺滑的驾驶感受背道而驰。
为了追求那个理论上的“全场景高效”,却牺牲了日常驾驶中最基本的平顺性,这让很多用户觉得得不偿失。
更关键的是成本问题。
复杂的机械结构必然带来更高的制造成本。
反映到最终售价上,搭载多挡DHT的车型,通常要比同级别采用单挡混动方案的车型贵上一万五到两万元。
对于精打细算的中国家庭来说,这笔钱不是小数目。
大家会算一笔账:我多花了这两万块钱,换来了什么?
可能是在高速公路上每百公里能省下大约0.5升的汽油。
然而,绝大多数人的用车场景都集中在城市上下班通勤,一年到头也跑不了几次长途高速。
为了那个一年用不了几次的微弱优势,却要先多付出一大笔购车款,并且还要承担未来可能因结构复杂而产生更高维修费用的风险,这笔买卖显然不划算。
相比之下,比亚迪DM-i这类单挡混动系统的成功,恰恰在于它的“简单实用”。
它的核心理念是“以电为主”,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它都把自己当成一辆纯电动车来开。
它的结构很简单,中低速行驶时,完全由电机驱动,发动机只在需要时启动发电,为电池补充能量。
这样一来,驾驶体验就和纯电车几乎没有差别,非常安静、平顺。
只有在高速巡航等发动机效率最高的工况下,才会通过离合器让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轮。
因为只有一个前进挡,所以不存在换挡顿挫的问题,整个过程切换得悄无声息。
这种设计完美契合了中国用户的实际需求。
数据显示,超过90%的日常驾驶路况时速都在80公里以下,在这个范围内,DM-i的纯电驱动体验是最佳的。
它用最简单的结构,解决了用户最关心的问题,成本还更低,消费者自然会用钱包投票。
而彻底改变这场技术路线之争格局的,是近年来动力电池成本的大幅下降。
当电池价格从过去高高在上的每瓦时超过1元,一路下跌到如今的0.4元甚至更低时,汽车厂商的思路被彻底打开了。
他们发现,与其耗费心力去研发和调校一个复杂的多挡变速箱,去抠那一点点高速油耗,远不如直接把省下来的成本用来增加电池容量来得实在。
比如,把纯电续航里程从120公里提升到200公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要大得多。
更长的纯电续航,意味着日常通勤完全可以不烧一滴油,用车成本大幅降低,这才是用户能天天感受到的实惠。
市场的反应是残酷而直接的。
面对消费者的选择,曾经执着于多挡DHT技术的车企也开始纷纷调整方向。
吉利在其最新的银河系列车型上,就从过去主打的三挡DHT转向了更简洁的单挡混动方案。
奇瑞也在继续销售多挡混动车型的同时,推出了增程式车型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这场混动技术之争的结果清晰地告诉我们,任何技术最终都是要为人服务的。
技术参数再亮眼,如果不能转化为用户能够感知到的价值,不能解决用户的核心痛点,那么它就只能是实验室里的展品。
消费者不会为自己用不上、感知不强的功能支付额外的费用。
从这个角度看,这场争论的胜负,并非是技术的失败,而是实用主义对技术至上主义的胜利,也体现了中国汽车品牌对本土市场深刻的理解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