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一看榜单,广东一直是那个稳坐头把交椅的老大,谁都觉得这位置安稳,没啥悬念——2024年,广东全年汽车产量570.74万辆,断层领先,安徽才第二,后面跟着重庆、江苏,个个都在200万辆以上。
今年一开年,节奏就变了,6月份数据出来,大家都愣住,安徽悄无声息地冲上第一,把广东拉下马,这种反转,搁谁身上都难不激动一把。
数据不会骗人,2025年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直接超过广东,全国第一,广东陡然落到第二,上海、湖北、广西、河北这些地方排名也都往后掉,湖南却像坐了火箭,18名冲到第9名,气势汹汹。
广东去年的产量570万多,今年上半年却只有131万多,连去年的四分之一都不到,湖南去年才61万辆,今年半年就干到74万辆,半年胜全年。
有人说这太魔幻,咋会这样,和前几年完全不是一个节奏,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原来,统计口径变了,一切都从这儿说起。
2025年,国家统计局调整了汽车产量统计方式,以前看的是企业法人所在地,现在变成生产地统计,这一变,直接让数据大挪移,谁受益谁受损,一清二楚。
像比亚迪,总部在深圳,各地建厂,法人都归深圳,以前全国各地造的车都算深圳头上,深圳的汽车产量就跟开挂一样,2020年才十几万,2023年飙到173.3万,2024年更是逼近300万,成了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比亚迪合肥超级工厂,年规划产能132万辆,之前产量两地都算或干脆只算深圳,如今全部归安徽,这一下,安徽的产量直接爆表,广东和深圳的数据肉眼可见缩水。
长沙的比亚迪,之前产量也算深圳,现在回归湖南,湖南的排名才有了今年这波大起跳,涨幅全国第二,猛得让人有点反应不过来。
出口车的统计也变了,归实际生产工厂算,不再看销售地,这样一来,奇瑞在安徽生产出口的车都算安徽,不再跑到广东上海头上,这也是安徽汽车出口量能爆发的关键。
安徽的崛起,统计口径变化仅仅是推手之一,本地产业的底气才是根本,合肥、芜湖、滁州、马鞍山这些城市,过去二十年一直在拼命追赶,各种政策红利,借势长三角,强省会,产业升级,一个都没落下。
2025年,安徽不仅汽车产量全国第一,汽车出口也超过上海,稳居头把交椅,95.37万辆出口,上海79.89万辆,河北58.77万辆,浙江、重庆、江苏也在后面追,广东这次只排到第七。
安徽全省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营收54918.5亿元,同比增长6.6%,在全国排第六,远超自身GDP位次,谁能想到这会是“中部工业第一省”的气质。
合肥的GDP首位度高达26.7%,全省四分之一的GDP都集中在省会,芜湖、滁州这些城市也没闲着,抱团发展,加入南京都市圈,和上海深度绑定,长三角一体化的红利,一波接一波。
2021年,国家发文,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宁波、徐州这些长三角高手,帮扶皖北9城,区域内协作,产业升级,安徽的朋友圈越拉越大,两头通吃,左右逢源。
产业上,汽车制造业是安徽13个千亿产业中的老二,2023年营业收入5576.62亿元,全省有27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涵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轻量化材料等,基本能闭环造车。
宣城市宁国,40多年深耕汽车零部件,和高校院所合作,搞行业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频出,中鼎、亚新科、保隆、德特威勒、东波紧固件这些企业都是细分领域里的隐形冠军。
比亚迪合肥基地2022年投产,2024年就干到95万辆,长丰县一跃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县,GDP增速10.6%,全年冲破千亿大关,排进全国县级市第61位,发展速度惊人。
芜湖奇瑞更不用说,2024年前11个月,汽车出口整车65.9万辆,占全省八成,全年出口114.46万辆,同比增长21.4%,连续22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这个纪录很难有人能撼动。
安徽的汽车工业,早已不是单纯的“拼产量”,而是“拼质量”,过去几年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深耕,产业链配套、出口能力、创新能力都在全面提升,这才是真正的底气来源。
曾经,安徽是中部的追赶者,广东是南方的霸主,2025年,局势彻底反转,安徽用数据和产业链,把第一的位置坐实,广东则在新统计规则下,显得有些“失落”。
这种变化背后,既是统计口径调整的一场“洗牌”,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真实写照,外部规则变了,内部实力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安徽一路上行,广东、上海、江苏这些老牌强省如何应对,汽车产业的新格局会不会再生变数,就看2025年下半年和2026年的数据怎么给出答案了。
安徽逆袭广东成汽车产量第一,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