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万换一百八十亿!丰田的“错过”,藏着一个普通人也能懂的“大道理”
这世界上,最贵的一次“看走眼”,到底值多少钱?是五千万美元,还是一百八十亿美元?你可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但这样的故事,就真实地发生在了2010年,一个风雨飘摇的电动车公司和一个如日中天的汽车巨头之间。当时,一个叫马斯克的年轻人,几乎是“拎着”他那几乎要散架的特斯拉,一路跑到丰田总部,想找丰田章男这位“前辈”要点投资,救救命。结果,丰田给了他五千万美元,买了特斯拉2.7%的股份。这笔钱,对于当时濒临破产的特斯拉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是让他们能继续熬下去的“救命稻草”。可对于丰田这位“老大哥”来说,这笔钱,更像是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水”,一种观望的姿态。
绝境里的呐喊,能撬动未来吗?
2010年的特斯拉,就像一条在大海里遇上了风暴的小船,随时可能被巨浪吞没。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散去,工厂停产,投资人纷纷撤资,公司的账面上,钱少得可怜,连发工资都成了老大难。那时候,电动车这玩意儿,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个笑话,没人相信它能有什么未来。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唱衰的声音,好像电动车注定要被历史的车轮碾压成渣。马斯克,这位年轻的创业者,手里攥着特斯拉最后的“技术底牌”,他需要的,不只是钱,更是外界的一点点认可,一丝丝信任,能让他和他的团队继续在电动车的道路上走下去。
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马斯克带着几乎要散架的特斯拉,一路奔波到了日本,敲响了丰田的大门。他希望的是,这位在汽车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前辈”,能看在他手里那份“未来”的蓝图上,伸出援手,投下那笔能让他们起死回生的宝贵资金。
五千万的“试水”,两种“世界观”的碰撞
丰田章男,这位丰田的掌舵人,最终同意了向特斯拉注资。但你我都知道,这笔钱,只有区区五千万美元,换来的,也只是特斯拉2.7%的股份。对于当时已经稳坐全球汽车业头把交椅的丰田来说,这笔投资,更像是“小打小闹”,一种观察和试探。可对于当时正处于生死关头的特斯拉来说,这五千万美元,无异于“雪中送炭”,是让他们能够继续研发、继续生产、继续活下去的“救命稻草”。
但从一开始,丰田章男和埃隆·马斯克,他们的脑回路,就没在一条线上。丰田章男,骨子里流淌的是日本精益制造的血液,他信奉的是“制造的秩序”,是“成本的精算”,是“品牌的稳重”。在他看来,汽车制造是一门严谨的学问,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而马斯克呢?他想要的,是彻底的颠覆,是打破一切传统的束缚,是赌一个全新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他眼里看到的,是科技的飞速发展,是软件的无限潜力,是用户体验的颠覆式创新,是汽车未来无限的可能性。一个想在现有趋势里验证可行性,一个想赌一个全新的未来,这两种“世界观”的差异,注定了他们之间,即便合作,也难免会有火花,甚至最后的冲突。
从“一家亲”到“老死不相往来”:两种“造车哲学”的火花
两家公司很快就“牵手”了,目标是合作推出一款电动版的RAV4。听起来,这似乎是一次强强联合,一个传统巨头和一个新兴力量的完美结合,对吧?可现实往往比电影还精彩,几个月后,矛盾就如同火山爆发一般,显露出来。
在一次关键的技术研讨会上,丰田的工程师们,秉持着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造车经验”,坚决要保留传统的机械刹车系统。在他们看来,机械刹车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硬道理”,是车辆安全可靠的基石,是不能轻易动摇的。
可特斯拉的团队,想法完全就是“另一个次元”的。他们坚决要用电脑控制的电子刹车,因为在他们看来,未来的电动车就该是彻底的“电子化”,是软件说了算,是能通过算法不断优化和升级的。
会议室里,双方你来我往,谁也不肯在自己的“阵地”上后退一步。这哪里是什么简单的技术分歧?这分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造车哲学”在激烈地碰撞,是两种“世界观”的较量。丰田认为,车就是个工具,一个可靠的工具,能把你平平安安地送到目的地,这就够了。而特斯拉则认为,车是件“软件驱动的科技产品”,它应该提供全新的、沉浸式的用户体验,它应该能像手机一样,不断地通过软件更新来进化。一个追求稳定可靠,一个追求极致的体验和未来的可能性。这方向,简直是南辕北辙,一个向东,一个向西。
错过的巨额财富,与“不被看好”的未来
合作,就这样在激烈的“世界观”碰撞中,不欢而散。之后,丰田就开始了他们的“减持大业”,一点点地、慢慢地把手里的特斯拉股份卖掉。到了2016年底,他们算是彻底“清仓”了,把所有筹码都撤了回来。官方给出的理由,总是那么“政治正确”——“战略方向不同”。但说到底,真正的原因,也许是丰田的高层实在看不惯特斯拉那种“不计成本”的烧钱模式。
在丰田看来,特斯拉那几年简直就是在“赔本赚吆喝”,年年亏损。2015年,就亏了8.89亿美元(数据来源:特斯拉财报2015)。这哪是踏踏实实造车?这简直就是一场疯狂的豪赌!于是,丰田决定,还是走自己最熟悉的“康庄大道”——他们把所有的宝,都压在了“氢能源”上。
另一条路:丰田的“氢能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2014年,丰田高调推出了他们的氢燃料电池车MIRAI,并且还慷慨地开放了上千项相关专利(数据来源:丰田官网2015)。他们好像要以身作则,引领整个汽车行业,迈向一个更清洁、更绿色的未来。氢能源,听起来确实是高大上,完全零排放,听着就让人觉得未来可期。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往往骨感得让人心寒。氢能源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它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太高、速度太慢了。你想想,现在(2023年),全球的加氢站数量,才堪堪不到一千个(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而与此同时,电动车的充电桩,数量已经超过了三千万个!两者在供应链、使用场景、便利性上,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氢能确实干净,但它离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真的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特斯拉的“弯道超车”,与市场的“用脚投票”
就在丰田在氢能源的“理想国”里探索时,特斯拉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电动车的赛道上,一路狂奔,上演了一场教科书般的“弯道超车”。自从他们推出了Model S,特斯拉就如同坐上了火箭,速度越来越快。2012年的Model S,续航里程就已经超过了480公里,这在当时绝对是个“黑科技”。到了2017年,Model 3更是以“亲民”的价格,把电动车的门槛直接降到了三万美元区间。这一下,电动车就不再是那些有钱人的“玩具”,而是普通中产家庭也能拥有的“新宝贝”。
马斯克就是靠着这招“体验优先”,把电动车从一个高高在上的概念,变成了实实在在能开进大家车库里的产品。到2020年,特斯拉的市值,已经像坐了直升机一样,突破了六千亿美元(数据来源:路透社2020),一举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公司。有人算过,如果丰田当年没有因为“战略不合”而卖掉那2.7%的股份,这五千万美元,现在差不多能值一百八十亿美元!相当于丰田当年总市值的十分之一!这笔“错过”,可真是赔大了!
时代的“大白菜”,谁能抓住?
这场发生在2010年的“误判”,不只是关于五千万美元和一百八十亿美元的数字游戏,它背后,揭示了一个更深刻的道理:在科技飞速发展、行业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制造业的“理性”和“稳重”,在面对科技创新带来的“冒险”和“颠覆”时,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丰田章男,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他相信,市场需要慢慢去“教育”,消费者需要一步一步地“接受”。而马斯克,这位充满“疯劲”的年轻人,他坚信,只要你的产品足够好,足够有吸引力,用户就会像闻到腥味的猫一样,主动地、疯狂地追随你。
一个看的是“流程”,一个看的是“方向”。一个想“守成”,一个想“破局”。一个信的是“安全”,一个信的是“未来”。
有时候,一个行业的巨大转折点,就藏在一场看似平常的会议,一场激烈得不行的争论里。当年丰田工程师坚持的机械刹车,和特斯拉工程师坚持的电子控制,谁又能想到,那一刻的坚持,就决定了两家公司截然不同的未来方向。
说到底,未来,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拥抱变化、勇于“赌一把”的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