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宁德时代掌门人曾毓群,抛出了一个足以让整个行业为之震动的重磅预测——未来三年,重卡新能源渗透率有望达到50%!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如同一道惊雷,几乎是提前为仍在市场中占据绝对主流地位的传统燃油重卡,宣判了“死缓”。这究竟是基于强大技术自信与清晰商业逻辑的科学预判,还是一次略显夸张的战略宣言?中国的新能源重卡市场,真的有能力在短短三年内,完成从补充到主流的惊天逆袭吗?
“50%渗透率”!这个数字的底气与疯狂!
要理解曾毓群这番豪言的底气,首先必须看到当前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与乘用车市场之间,存在的巨大渗透率鸿沟。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的年度零售渗透率已高达47.6%,2025年这一数字更是有望突破57%。可以说,在乘用车领域,新能源替代燃油车已是大势所趋,胜负已分。
然而将目光转向商用车领域,尽管近几年增长迅猛,但其2024年的全年渗透率仍仅为17.9%。这其中作为排放大户的重卡,其新能源化的进程则更为缓慢。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在会上指出,重卡仅以3%的车辆保有量占比,却贡献了高达43%的道路交通碳排放量。这一触目惊心的数据,决定了重卡电动化不仅是市场选择,更是中国要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所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巨大的替代空间与强大的政策驱动力,共同构成了喊出“三年50%”这一看似疯狂目标的最大底气。
补能焦虑破局!换电模式能否成为引爆点?
长期以来,制约电动重卡大规模推广的,始终是两个核心痛点——续航短、补能慢。曾毓群也坦言,他与全球大部分重卡企业高管交流时,大家一致认为,卡友口中那句“不是在充电,就是在充电的路上”的自嘲,是电动重卡难以走进干线物流的根本原因。
要实现渗透率的爆炸式增长,就必须找到能够彻底解决补能焦虑的引爆点。而近年来,以宁德时代“骐骥换电”为代表的商用车换电模式,正被行业寄予厚望。这种模式旨在从根本上颠覆重卡的补能体验,通过高度自动化的换电站,可以在短短五分钟内,为重卡完成电池更换,实现与加油相当的补能效率。
同时,通过“车电分离”的商业模式,用户可以只购买车身,租赁电池,大幅降低初始购置成本。而标准化的电池包,则为大规模铺开换电站、提高规模化效应、并进一步降低成本,奠定了基础。一位商用车从业人员也曾表示,重卡换电的可行性较高,因为运营性质的重卡运输路线基本固定,在沿线铺设换电站投入成本相对较低。
更具说服力的是其运营经济性。据测算,采用换电模式的重卡,其单公里成本相比燃油车和天然气重卡,都有显著的节省优势。在运价低迷的今天,这种成本模型,对用户无疑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八横十纵”的野心!基础设施能否跟上?
如果说换电模式在技术与商业逻辑上为渗透率的大幅增加提供了可能,那么,覆盖全国的补能基础设施网络,则是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唯一保障。
以宁德时代为例,其已公布了宏大的“八横十纵”换电绿网规划,目标是在2030年前,建成一个覆盖全国80%干线运力的换电网络。这个网络,将沿着中国最主要的高速公路干线进行布局,目标是让换电像加油一样便捷。
然而要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地广人稀的中西部地区,构建一个如此庞大、密集的重卡换电网络,其所需投入的资金将是天文数字。同时,不同主机厂之间,能否真正接受并统一采用某一家主导的电池标准,也存在巨大的博弈与不确定性。这个看似美好的换电绿网,能否在短短三年内就初具规模,支撑起50%的渗透率,仍是市场最大的疑问。
曾毓群的这番豪言,或许并未给传统燃油重卡判下“立即执行”的死刑,但无疑已经为其敲响了加速退出历史舞台的倒计时钟声。对于所有商用车行业的参与者而言,这既是巨大的压力,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其去怀疑“50%”这个数字能否如期实现,不如即刻思考,在这场注定到来的、不可逆转的能源革命大潮中,自己将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