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我直接就感受到了一股真实的触觉。停在展厅里,那台全新Q5L的车身比例比我去年见过的那个版本更线条分明,尤其是长轴距一扯,后座空间自然就更宽敞了。记得有次修理工朋友还开玩笑说:这车长了,坐个舒服点的后排,差点都想当移动办公室。我想,他说的可能不无道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这次Q5L的车身长度大概比上一代多出了30mm,轴距也拉长了大概50mm(体感几乎像后排座椅从硬邦邦变成了软包)。但这个更长是不是影响日常操控?我心里就有点疑问。实际跑起来,没想象中那么难摸。那天试驾,倒车入位稍微费点劲,转弯半径大了点,但高速转向表现依然稳稳的。估算一下,百公里油耗大概6.8升(不太敢说绝准,体感也就那样),在豪华SUV里算不错的了。
你会觉得这车的价格真便宜?25万出头就能买到全配的激光雷达SUV,我倒觉得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但我心里清楚,这价格真要做到盈利,供应链得玩得溜。激光雷达拼单采购成本其实挺高的,厂家可能通过大批量采购、压缩利润来平衡。而且,激光雷达的其实是技术门槛——曾经我还真没细想过,它除了能看得远,还能感知反射的细节,在自动驾驶中就像是一个超级眼睛,有了它,L3自动驾驶才可能实现。
说到车里配置,我之前还真没注意过,后排的三温区空调、12.3寸全液晶仪表、10.1寸悬浮屏——这些都是新飞艇上的标配。但嗯,最后高配还配了B&O音响和座椅按摩,平常上下班路上想听歌放松点,倒真挺有感觉。你会不会觉得,配置越丰富,养护麻烦越大?其实我觉得随便手动调调空调,照样没问题——就像家里买个好厨房设备,平时用着差别不大,关键是实用。
我有个疑问,这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像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真的是未来标配么?我估摸着,不一定(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国际局势、供应链紧张,国产品牌在这方面可能只是在拼看得远。但话说回来,奥迪考虑到安全、智能,让技术普及到25万的价位,这确实是个妙招。你怎么看,特斯拉的小颗粒激光雷达和奥迪双激光雷达,哪一个更靠谱?我猜,两者应有不同定位——特斯拉或许更依赖大数据和识别算法,奥迪偏硬件烧脑。
还有一种微妙的感觉:可能奥迪这次用激光雷达压住了价格,最大用意是想抢占市场份额。毕竟,要让智能变得更亲民,价格是最大阻碍。从研发角度,就像炒菜,不能盲目用太贵的调料,否则成本就难控制。这过程中,奥迪其实也是在用一些更成熟的硬件去压低成本——我查了个资料,激光雷达的核心成本其实还在传感器制造和算法优化上,也就是硬件+软件的结合。
我觉得这个价格策略厉害的地方在于:车企原本依赖高端车型,拉出激光雷达配置,现在水平降低到让普通人也能接受。那会不会变成,将来靠点亮配置来吸引眼球,就是这样一场技术大众化的?我记得之前有个同行还说过,智能驾驶的门槛其实是标配芯片和传感器成本的下探,奥迪这次似乎走在前面,算不算逆势布局?但坦白说,技术快替代不了人的判断力,激光雷达再牛,也得看算法。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究竟这些自动驾驶辅助能用几年?我自己平时跑长途,觉得自动变道还不错,但一旦遇到突发情况,还是得自己反应。现阶段,L3自动驾驶更多的是辅助——有人会说,未来是不是变成躺车了?心理上还是有点不踏实。你想过没有,如果激光雷达出了问题,或者极端环境下检测失误,谁来为安全负责?这问题说白了,就是技术成熟了没,而且全车感知系统有没有漏洞?。
我对新Q5L最期待的,还是空间的变化。那天一朋友开着新车说:后座可以翻折,像个沙发。我心想,一台车带12个超声波雷达,还这么宽敞,家族出行是不是轻松不少?但偏偏我又会想:这样空间大,油耗肯定也稍微高点。猜猜看,长途省油的秘诀,是不是还是那点经验——放慢点、空调不要开太冷、轮胎胎压调到合适?这东西,反而比技术更实际。
安全和可靠也不是空口说白话。奥迪这次加了预碰撞保护、紧急避让辅助,听起来很科学,但在真实道路上,能不能用的顺手,我觉得还是看司驾驶惯。有次朋友说:你别指望着了,现在的车越配置越多,自己得学会用。这句我倒觉得挺扎心的。
总结一下(其实也不用太总结),这次奥迪的变化告诉我:科技在变,价格也在变,但人心还是那样矛盾。有时候,买车更多的还不是配置单上的那些数字,而是那个小细节——比如后排的脚空间,或者一声轻轻的发动机声。未来?不知道,但我确实愿意多留意点这些触手可及的变化。倒车时,摄像头和雷达的反应到底多快?我没细算,但有时候那点细微的感觉,比任何数字都更真实。
pebble一直在哪?那辆车后座的靠背角度调节按钮,居然竟然藏得这么隐秘(这细节有点奇怪,好像厂家有意要我找不到它?)。不过这个,算不算那种你发现的秘密,我也不太清楚。
真希望以后,带娃出门的那辆Q5L,能把安全、空间、智能都做到极致——但我知道,理想和现实,总有一段距离。你会不会也常常在看得见的配置和体验的真实中摇摆?或者,有没有觉得其实我们在追汽车的未来,更多的是在追一份安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