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浙江嘉兴网友的一则爆料把小米汽车又推上了热搜——一段小米SU7 Ultra的事故视频里,车子撞得面目全非,可车主居然能自己从挡风玻璃爬出来,评论区立刻一片赞叹:“车身够硬!电池没炸,这安全度没话说!”
可没人忘了,就在半个多月前的10月13日,成都天府大道上,另一辆小米SU7碰撞后瞬间爆燃,多名路人徒手砸窗救援都没能救下驾驶员,最终车毁人亡。
一边是“撞废还能爬出来”的安全神话,一边是“秒燃致人死亡”的惨痛悲剧,同样是小米SU7,怎么会出现这么极端的反差?作为跑了五年汽车口的评论员,我上个月刚试驾过SU7 Ultra,踩下电门的瞬间差点被那股狂暴的推力吓出冷汗,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伙儿聊聊:小米的“极致快”,到底是技术突破还是安全隐患?
先说说我试驾时的真实感受。坐进SU7 Ultra的驾驶座,销售反复强调“1.98秒破百,比保时捷还快”,启动后我轻点了下电门,车子“噌”地一下就窜了出去,推背感强到我下意识抓住了扶手。在封闭场地试急加速时,方向盘明显有些发飘,销售解释“大马力后驱都这样,习惯就好”。可我心里犯嘀咕:这要是在雨天的城市道路,普通司机能hold住这股劲儿吗?
果不其然,现实中的事故印证了我的担忧。成都那起悲剧里,目击者说SU7先是摇摆不定,随后超速失控撞向绿化带,翻滚后瞬间起火。而嘉兴的事故虽然车主侥幸逃生,但车子撞得面目全非,侧气囊只弹了一个,要是碰撞角度再偏一点,后果不堪设想。更让人揪心的是,这并非个例:泉州一辆SU7 Ultra以150km/h飙车,撞飞电动车致骑手脑死亡;山东车主在城区17秒飙到300km/h,最终被警方拘留。
小米的“快”确实创造了奇迹。雷军那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不是空话,从快速上马到快速量产,9月单月交付超4万辆,今年累计卖了27万辆,全国门店都开到402家了。SU7 Ultra更是靠“千匹马力”“性能平权”的噱头,上市三天就抢了2万台订单。可问题是,燃油车时代要几百万才能买到的超跑性能,现在几十万就能到手,普通驾驶者真的驾驭得了吗?
清华大学的教授算过一笔账:SU7 Ultra紧急变道时的横向加速度能到1.2G,相当于战斗机急转弯的过载,普通人的脖颈肌肉根本扛不住这种冲击。更关键的是,电动车的扭矩能在0.1秒内拉满,比燃油车快20倍,根本不给人反应时间。广州有车主就吐槽,高架上轻点电门想变道,车子直接窜出去撞翻了隔壁车道的车,“像装了弹簧,完全不受控制”。
最让人诟病的是小米对“狂暴性能”的解锁门槛太低。只要开够300公里,就能解锁全功率模式,连个专业培训都没有。反观特斯拉Model S Plaid,强制开启新手模式限制动力;保时捷更狠,要完成40小时赛道培训才能解锁高性能模式。这就好比把核弹按钮交给刚拿驾照的新手,不出事才怪。
有人说“超速是人的问题,不是车的问题”,这话太片面了。车企的营销导向才是关键。小米在发布会上大秀零百加速、赛道成绩,却很少提湿滑路面如何控车、失控后怎么自救。抖音上有汽修师傅说得实在:“造大马力电机不难,加几圈铜线就行,但底盘调校是真功夫。没有扎实的底盘,大马力就是催命符”。成都那起事故里,车子碰撞后车门打不开、火势蔓延快,不也暴露了安全设计的短板吗?
更要命的是,“快”已经开始反噬小米的品牌形象。现在网上不少人把SU7和“鬼火少年”画上等号,二手车商更是怕了——一辆开了7个月的SU7 Ultra,原价60万现在44万都卖不掉,车商说“这标签太致命,谁收谁砸手里”。保费也跟着疯涨,有的保险公司甚至直接拒保,理由是“高性能车型事故率太高,赔不起”。
其实解决办法不是没有。小米最近推出了《安全驾驶测试》,要考试达标才能解锁全功率,接受过培训的车主事故率下降了62%。但这还不够,得给车子加“安全枷锁”:比如进入学校、商圈自动降速的电子围栏,能监测驾驶状态的瞳孔追踪仪,这些技术德国早就试点了,能把事故率降47%。
对行业来说,这场“马力军备竞赛”也该降温了。2026年新国标就要实施,要求电池“不起火不爆炸”,还得建立火灾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再也容不得车企遮遮掩掩。业内人士早说了,民用车300多匹马力就够了,非要堆到1000匹,纯属本末倒置。
最后我想说,试驾SU7 Ultra时,销售跟我说“这是普通人能摸到的最快的车”。可现在我觉得,汽车的本质不是“快”,而是“把人安全送到家”。雷军要是真懂“武功”就该明白,真正的高手不是一味求快,而是收放自如。
嘉兴事故里车主能爬出来,是幸运;成都事故中生命的逝去,是警钟。希望小米能慢下来补补安全课,别让“唯快不破”变成“一快致命”。毕竟再炫的加速数据,也抵不过一条鲜活的生命。你觉得高性能电动车该给马力设上限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