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一换,电动车市场这波动静,没提前摸清楚的真够头疼。前阵子在小区楼下等娃放学,邻居老赵还跟我抱怨,说他两年前买的小龟王,最近大家都在说不能骑了,问我咋办。我拍他肩膀,“你那车,只要本地上过牌,该咋骑咋骑,别信那些谣言。”他将信将疑,说物业广播里还有提“新规要清旧车”,唉,这年头消息多,准不准还得看“正经的”——央视前阵子专门拉了研究院的何鹏林专家出来答疑,通俗点说,新国标瞄准的是厂家和商家,管他们怎么造、怎么卖,对普通人手上的老车,真没打算一锅端,全给清了。
车主怕自己辛辛苦苦攒的钱白花了,理解。其实有关部门挺厚道,谁家有存量旧车,只要上了牌,规矩跑道走,不强制报废。就算碰上传统意义上的“超标车”,也没人拿绳子拦着,咋处理还能自个儿定。不过,像北京这样严厉点的地界,路面查超标还是查得紧些,师傅常说:“地儿不同,规矩不一,别跟老家那会儿比。”
这阵子小包车也成了香饽饽。小包车,外表和电摩、国标车都不沾边,性能强,轻混点,咱这片儿过去在地铁口倒车,老有一群骑小包车的送外卖的,没电时比你单纯“国标电驴”跑得远点儿。现在官方说要收紧,小包车要绝版,厂家眼看就不生产,售后也停得快。说实在的,想买的还得到商家那里碰碰运气,能选都得趁早。微信群里有群友自称抢了低价,顺嘴嘀咕一声:“赶集似的,价格跳水,谁与争锋。”
不过警告一句,买也别拖太久,有规定,11月30号之后小包车上不了新牌,等于压根注册不了,以后就算骑着也可能出事。前几天我一个修电池的师傅,蹲在巷口剥电池皮,嘴里叼着烟头,说以后这类车没得折腾了。往年出新规,他修旧车都能捡不少油水,帮人对付查限速,现在可不一样,限制改装的招数多了,他那点家当也快“下岗”了。
新国标这回版本叫GB 17761—2024,业内老传是“最严电动自行车规”,推出来眼前变化不少。生产线上最难搞的,其实是那些塑料件。有指标说用塑料不能超过5.5%,怕火烧起来,一烧没命。某南方厂家的销售,喝着茶跟我念叨:“新车车壳子、座桶材料都得重新审一遍,光模具费就不敢想,估计小品牌直接歇菜。”
今年检测流程比头几年难缠。控制器、电池组、限速器,现在不让拿去偷偷换芯片加速。你要真敢动手,说不定哪天上路警察掀车头盖检查。还有,厂家还得加个北斗定位装置,“像装了电子狗,走哪儿都能追踪。”年轻点的新车友一听,说怕暴露隐私,不过老一辈觉得:“丢车找回算好事,怕啥。”
另一个变化是,铅酸电池的车,最多整车能做到63公斤了,以前老卡在55公斤上,师傅喊累,说装点实在的电池都塞不下。现在放宽点,续航能多点,骑外地长路不用老惦记哪儿充电。几家大品牌据说都在打算新型号,材料清单和工艺全得上新预算。
车友群也热闹。有人晒早期的雅迪、爱玛,说十年前买的,还健在,每年保养一次,最多修下刹车。去年那阵群里还炒涨价,现在新规一来,反倒有个别人趁清库存捡漏,拎回来还附送防盗锁、维修券一堆。后台忙疯了,有车主抱怨维保价格变高,一问,原来好多小厂没经得住标准升级,都撤了摊子。
其实,说到底,谁骑什么车主要看自己的路况和口袋厚度。年青人盯着省心省油的,图方便,喜欢新款多点花样,像什么蓝牙解锁、语音播报、隐藏式USB充电口——这些不是标准必选,倒成了卖点。老一辈的买家,有的还是觉得国标太死板,弄台老车自己修着玩,说不定还能骗过新规几年。
前两天楼底维修摊一个师傅,“国标再变,老百姓还不是琢磨咋骑得自在。”他晃着生锈的扳手,跟小马哥比手画脚,说自家那台三轮电驴都十几年了,老零件别停产得太快。小马笑,说新规一来,能合法上路的车越来越少,到头来可能没有突突突的车声,连小区都冷清了。
还想听点不一样的?隔壁老于的外甥前几天从北京骑着老款“超标车”回了老家,路过省界还被稽查喊停,差点吃了罚单,最后拿出老派的发票、保险证明,居然摸准了政策,不仅放行,还被警察提醒“下回换地方别这么干,省心”。微信群早成调侃场,每天有人晒罚单,也有人炫耀自己偷偷升级固件没被查。
吹牛归吹牛,买不买新款、电池怎么保养,什么车上啥牌,还是得看本地政策。顺便提醒一句,真有旧的小包车没用,别急着当废铁卖,兴许明年外地还比这时候值钱——本小区二手群挂牌都卖疯了。有兴趣,下回经过西门小市场,或许还能淘一辆带“传说故事”的“绝版小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