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最近吉利的销量数据,确实有点让人恍惚。
每个月都是同比环比双增长,新能源品牌乌泱乌泱地往外冒,一个银河,一个极氪,再加上个领克,个个都像是打了鸡血,数据拉出来确实挺唬人。
很多人说,这是吉利的“第二春”,好像那个当年靠着帝豪打天下的民企优等生,又一次踩中了时代的风口。
但每次看到这种“大象转身,气贯长虹”的叙事,我总觉得有点哭笑不得。
这不叫“第二春”,这本质上是一种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策略,一种充满了焦虑感和不确定性的“饱和式冲锋”。
说得再直白点,这套打法,跟晚清的洋务运动,内核逻辑上是高度一致的,都是“中体西用”思想在企业战略上的投射。
我们先来做个“祛魅”。
什么叫“中体西用”?
核心就是,我的根基、我的体制、我的“道”是不能动的,是全世界最牛的。
但是我承认,洋人的“器”,也就是那些船坚炮利的技术,确实有点东西,那我就拿来用用。
所以你看,李鸿章搞了个江南制造总局,张之洞搞了个汉阳铁厂,大家在各自的一亩三分地里,拼命“师夷长技以制夷”。
看上去轰轰烈烈,每个山头都在冒烟,但底下呢?
各自为政,资源内耗,缺乏一个统一的、从骨子里变革的顶层设计。
现在你再看吉利,是不是有内味儿了?
吉利的“体”是什么?
是它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极其庞大的、传统的汽车制造体系、供应链管理能力和经销商网络。
这套东西是它的基本盘,是压舱石,也是路径依赖的根源。
而新能源,这个带着互联网基因、讲究用户体验、需要软件定义硬件的“新物种”,就是那个让传统巨头们既眼馋又忌惮的“西用”之“器”。
怎么把这个“器”用起来?
吉利的选择,不是像新势力那样,从一张白纸开始,彻底重构组织和流程。
而是走了洋务运动的老路子:开辟“特区”。
你看,它搞了个极氪,定位高端纯电,对标的是蔚来和特斯拉,这是个“特区”;又搞了个银河,主攻大众主流市场,这是另一个“特区”;再加上本来就有的几何,还有跟沃尔沃合资的领克,也拼了命地在做新能源。
这种“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好处显而易见。
在市场还处于混沌期,没人知道哪条路是唯一正确答案的时候,我把所有可能性都占了。
你搞直营,我极氪也搞;你搞插混,我银河和领克都有;你搞性价比,我几何也能顶上。
总有一款能命中目标,短期内把销量数据做得非常漂亮。
这就像洋务运动时期,各个督抚都在办厂,短期内确实也造出了枪炮,看上去一片欣欣向荣。
但这个模式的命门,也和洋务运动一样,在于其无法解决的内部矛盾。
第一,是严重的资源内耗和品牌精神分裂。
你别看这些子品牌在外面打得火热,在内部,它们都是要向集团伸手要钱、要人、要资源的“吞金兽”。
研发资源怎么分?
营销预算怎么倾斜?
供应链的优质产能优先给谁?
这在内部必然是一场残酷的宫斗剧。
对消费者来说,那就更懵了。
一个想买吉利新能源车的用户,走进商场,左手是极氪,右手是银河,前面还有个领克,他到底该买谁?
这几个“兄弟”之间定位模糊,价格重叠,互相蚕食,最终伤害的是整个集团的合力。
这就好比,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都说自己忠于大清,但买军舰的钱,却是各要各的,甚至还互相使绊子。
第二,是组织文化的“排异反应”。
传统车企的文化核心是“精益生产”和“成本控制”,一切都围绕着硬件和流程。
而新能源车企的文化核心是“快速迭代”和“用户共创”,一切都围绕着软件和体验。
你让一群习惯了按部就班、层层审批的“老汽车人”,去领导一个需要天天在社交媒体上跟用户“撕逼”互动的“新团队”,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挑战。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传统车企搞的新能源品牌,搞来搞去,最后还是把车当成一个“装着四个轮子的家电”在卖,而不是一个可持续成长的“智能终端”。
这就是“体”对“用”的天然排斥,你可以在紫禁城里装电灯,但你很难让皇帝用“民主共和”的思维去批阅奏章。
所以,我们看到的吉利销量暴增,更像是一场“实力展示”,是在用自己雄厚的家底,去对冲转型期的巨大不确定性。
它用资金和规模的优势,强行把所有赛道都铺满,然后看哪条能跑出来。
这是一种典型的“重资产”玩法,逻辑比较硬,但不够性感,也充满了隐忧。
这里,就要抛出一个冷知识炸弹了:在商业史上,靠“多品牌矩阵”成功实现颠覆式创新的巨头,凤毛麟角。
真正完成伟大转型的公司,往往是敢于“挥刀自宫”的狠角色。
比如苹果,当年砍掉了无数产品线,聚焦iPhone;比如微软,在纳德拉上台后,毅然决然地拥抱云计算,甚至不惜牺牲Windows的部分利益。
它们的共同点是,找到了那个唯一的、能够代表未来的“体”,然后将所有资源这个“新体”倾斜,而不是搞一堆“新旧合体”的草台班子。
当然,我们也不能就此断言吉利的路走错了。
毕竟,中国的市场太大了,复杂性和多样性远超任何一个单一市场。
这种“广撒网”的策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许是最现实、最稳妥的选择。
只是我们要对这种“第二春”的说法进行祛魅。
这背后不是什么神机妙算,而是一种带着巨大惯性的笨拙转身。
它展现的不是游刃有余的优雅,而是一个巨人被时代洪流裹挟着,一边踉踉跄跄,一边奋力挥舞手臂试图抓住些什么的真实写照。
对于我们这些看客而言,其实挺好。
有戏看,有热闹瞧,还能买到各种各样“卷”到飞起的产品。
至于吉利内部的兄弟们是不是因为内耗而哭,那就不是我们需要操心的事了。
毕竟,历史的玩笑,开起来总是让人哭笑不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