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51.6%,首次超越燃油车,这一数字标志着汽车市场的电动化转型进入关键节点。而在这一历史性突破的背后,困扰部分消费者的“冬天续航打对折、充电时担忧起火”等问题,也即将被固态电池彻底解决。11月12日,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宜宾会展中心内,一块“透明电池”被围得水泄不通。工作人员用打火机持续烘烤电池外壳,屏幕显示内部温度升至170℃仍稳定运行——这不是概念演示,而是即将量产的固态电池。从实验室到车库,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终极解决方案”的固态电池,终于给出了明确的落地时间表。
2026年见车、2027年亲民,固态电池的“连跳”时间表
“离我们有多远”的核心答案,藏在车企的量产计划与产业进度里。在本次动力电池大会上,多家企业抛出了明确的时间节点,清晰勾勒出固态电池汽车的落地路径:
第一级:2026年“尝鲜期”
高端车型先落地。大会签约的总投资超200亿元的深安锂能全固态电芯项目已明确推进时间节点:2026年二季度将完成生产线调试,三季度与蔚来、小鹏等品牌的高端车型同步交付。首批量产车主要针对30万元以上市场,电池成本约占整车的40%,续航可达1200公里,充电15分钟能补能600公里。目前首批试装车已完成极寒测试,在零下30℃的呼伦贝尔,续航保持率仍超72%,远超传统锂电池60%的行业水平。
第二级:2027年“普及期”
15万元级车型成主力。成本下降是技术普及的关键。随着华创新材料等12个“十亿级”固态电解质项目投产,2027年固态电池成本将比当前主流锂电池降低25%。届时15万元级新能源车就能搭载固态电池,续航普遍达到1000公里,成本与同配置燃油车基本持平。这一产业趋势与宁德时代的规划高度契合,其公开的产能布局显示,2027年将实现固态电池“百万级”产能,全面覆盖中端市场。
不止续航:固态电池解决的“痛点”
消费者对固态电池的期待,远不止“续航更长”。而固态电池的技术突破,正精准解决这些核心痛点。
安全“零风险”
传统锂电池因液态电解液易泄漏、燃烧,一直存在安全隐患。而本次大会展示的固态电池,采用氧化物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彻底替代了液态电解液。东风汽车公开的实测数据显示,其固态电池通过了170℃热箱试验、针刺试验等多项极限测试,均未出现起火、爆炸现象,远超国标130℃的热稳定性要求。即便发生碰撞,电池也只会升温不会燃烧,这是液态电池难以实现的安全突破。
极端环境“不掉链”
除了极寒性能,固态电池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也表现稳定。测试数据显示,在45℃的海南高温天气中,其续航保持率达95%;在湿度80%的南方梅雨季节,电池循环寿命仍能达到3000次以上,远超传统锂电池2000次的水平。对网约车司机这类高频使用群体而言,电池寿命延长50%,意味着运营成本可再降三分之一,搭载固态电池的电动车,全生命周期成本比传统电动车低20%。
861亿产业支撑:固态电池落地的“底气”
明确的时间表背后,是全产业链的硬核支撑。本次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共签约180个项目,总金额达861.3亿元,形成了从锂矿提纯、固态电解质研发,到电芯制造、电池回收的完整闭环。在宜宾签约现场,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池等50余家龙头企业集体落户,规划建设的固态电池产业基地,预计2026年全面投产,年产值将突破900亿元。
配套设施也在同步跟进。发展改革委在大会期间明确“到2027年实现超快充桩县县全覆盖”,目前全国新增的充电桩中,适配固态电池的超快充桩占比已达30%。车企更是提前布局,比亚迪、蔚来等品牌已公开宣布,2026年上市的主力车型将预留固态电池升级接口,现有车主未来可通过“电池置换”升级技术,这一规划也打消了不少消费者的“等待焦虑”,即便现在购入传统电动车,未来仍能享受到固态电池的技术红利。
从2026年高端车型量产,到2027年中端市场普及,固态电池汽车的落地路径已清晰可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