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巴西工厂:技术研发中的共创之力

当地时间 7 1 日,巴西卡马萨里市的比亚迪工厂首车下线,这一时刻不仅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出海的重要里程碑,更凸显了 “共创” 理念在技术研发领域的强大驱动力。这座融合中西方智慧的工厂,以独特的技术研发模式,让中国先进技术与巴西本土智慧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为新能源技术的本地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比亚迪巴西工厂:技术研发中的共创之力-有驾

作为巴西首个实现 “电池 - 电机 - 电控” 全产业链本地化的新能源基地,比亚迪巴西工厂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和模式创新令人瞩目。其 55 亿雷亚尔的投资中,30% 用于与本地企业联合研发,这一比例背后,是比亚迪对 “共创” 理念的深刻践行。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曾明确表示:“我们带来的不是现成的生产线,而是一套技术创新体系 —— 本地工程师已参与到下一代混动系统的研发中。” 这意味着,比亚迪并非将中国的技术成果直接照搬至巴西,而是搭建了一个让本地技术力量深度参与的创新平台。

比亚迪巴西工厂:技术研发中的共创之力-有驾

在下一代混动系统的研发过程中,这种 “共创” 模式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国技术团队带来了在新能源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框架,而巴西工程师则凭借对本地市场需求、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深刻了解,提供了大量极具价值的本土化建议。例如,巴西部分地区常年处于高温环境,这对电池的性能和寿命是极大的考验。本地工程师结合多年的生活和工作经验,详细阐述了高温天气对车辆使用的具体影响,包括电池续航衰减速度、充电效率变化等实际问题。中国技术团队则基于这些实际情况,运用先进的电池热管理技术理论,与巴西工程师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反复测试不同的散热材料和温控算法。

经过无数次的协作与优化,双方成功研发出一套适应巴西高温环境的电池热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外界温度的变化,智能调节电池的工作状态,确保在 40℃以上的高温环境中,电池仍能保持稳定的性能和较长的使用寿命。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中国技术的支撑,更离不开巴西工程师的本土智慧,是 “共创” 理念在技术研发中结出的硕果。

比亚迪巴西工厂:技术研发中的共创之力-有驾

除了混动系统,在电机和电控技术的本地化研发中,“共创” 模式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巴西的路况复杂多样,城市道路与乡村土路并存,对车辆的动力输出和控制系统提出了特殊要求。本地工程师熟悉各种路况对车辆性能的具体影响,他们将这些实际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技术参数,与中国技术团队共同优化电机的动力曲线和电控系统的响应速度。通过双方的紧密合作,研发出的电机在保证动力充足的同时,能更好地适应复杂路况,电控系统的响应也更加精准迅速,大大提升了车辆的驾驶体验和安全性。

这种技术研发层面的 “共创”,不仅加速了新能源技术在巴西的落地应用,更培养了一批本土的新能源技术人才。参与研发的巴西工程师在与中国技术团队的合作过程中,学习到了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研发方法,自身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中国技术团队也从巴西工程师那里获得了宝贵的本土化经验,为比亚迪在全球其他地区的技术研发提供了参考。

比亚迪巴西工厂:技术研发中的共创之力-有驾

比亚迪巴西工厂在技术研发中的 “共创” 实践,打破了传统技术输出的单向模式,构建了一种双向互动、互利共赢的技术创新生态。它证明了在全球化的今天,技术的进步不再是单一国家或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智慧的融合与碰撞。这种模式不仅让比亚迪在巴西市场的技术竞争力不断增强,也为全球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这种 “共创” 之力将推动比亚迪在巴西乃至全球的新能源技术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