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困局下的车企自救,技术、整合与出海,谁能率先突围?
清晨六点半,小区门口的那条路又堵了。最近大家都在议论新车便宜了多少,谁家楼下停着台新买的新能源SUV,都忍不住多看两眼。说实话,这两年汽车价格战打得人心惶惶,有人高兴有人愁。我有个同事前阵子刚换了辆电动车,比亚迪的新款,说是优惠下来比去年少花了一万五。他眉飞色舞地跟我炫耀:“这回总算赶上好时候!”可我琢磨着,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翻开新闻才发现,原来汽车制造业利润从2017年的7.8%跌到2024年的4.4%,这降幅有点吓人。也难怪身边修理厂的小李老说:“现在车卖得多,可毛利薄得像纸。”问他为啥,他叹气道,“厂家都拼命压价,有些地方材料和工艺就开始缩水。”
听完后,我突然想起前几天帮朋友试驾一台国产新能源轿车,那座椅缝线松松垮垮,一踩刹车还有异响。这种体验让我怀疑,是不是价格战逼急了某些品牌,把质量给牺牲掉?后来查数据发现,今年新能源投诉量居然涨了63.4%。买的时候图便宜,用起来糟心,这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但头部企业似乎另有打法。有次去长安展厅闲逛,无意中听销售聊到他们十年要砸2000亿搞智能化研发。我当时还以为自己听错数字——2000亿!比亚迪也没闲着,据说今年光研发投入就超过200亿。这么大手笔,也难怪奇瑞副总裁李学用会提“只有技术向上才能破除低水平竞争”。不过讲真,这种创新不是立竿见影,要熬时间,还得沉住气,不然钱烧完成果没出来,那更尴尬。
其实行业内卷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产能过剩。吉利已经表态不会再建新工厂,而是准备把全球那些用不上的产能整合起来利用。这倒挺务实。不像以前哪个品牌火一点,就恨不得全国各地盖厂房,最后市场消化不了,只能关停并转。今年已经有29家新能源小公司退出江湖,不主动找靠山抱团,很容易被淘汰。
记忆里,上次跟几个做汽配生意的朋友吃饭,他们吐槽现在订单越来越集中在大客户手里,小品牌连零件采购都谈不起价钱。“头部企业占90%的市场份额”,这句话以前只在报告里看到,现在是真切感受到那股压力。兼并重组,看似冷冰冰,其实对行业健康反而是好事儿,否则大家一起亏损只能更乱套。
还有一个方向特别值得琢磨,就是全球化布局。我舅舅去年去了趟俄罗斯出差,说满街都是中国牌子的SUV。他还发照片给我看,本地工厂直接装配、零部件本土化率很高。据官方数据,今年前四个月国内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28%。长城汽车海外建全工艺基地、奇瑞在南美搞差异化战略……这些动作让产品走出去,不再只是单纯靠低价抢市场,而是真正扎根当地,把路铺宽一些,多条腿走路才稳当嘛!
如果没有政策护航,再努力也怕栽跟头。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明确要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对“车与量产车性能不符”这种猫腻要严查到底。而且中汽协专门发倡议书,让企业守住质量安全和商业道德底线,还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这让我想到欧盟那个《新电池法》,全生命周期监管思路也是紧盯每个环节,不留死角。一旦失控,对整个产业伤害太大,没有赢家。
写到这里,我脑海又浮现起小时候村口修自行车老王的话:“东西贵一点不要紧,好用最重要。”如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买的人多,用的人更多。如果只是靠肾上腺素一样刺激销量,却把未来透支光,到最后苦果还是消费者来吞。所以无论长安、比亚迪还是吉利这些巨头,要想跳出内卷陷阱,就不能只盯着短期销量,更该耐下性子打磨技术,同时通过产业协同把资源利用最大化,然后大胆迈出去,让中国造跑遍世界各地街巷小巷。
夜深时分,我站阳台望向楼下灯火通明的小区停车场,每辆静静停放的新旧车辆背后,都藏着一家人的选择与期待。有时候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比省多少钱更重要吧?你有没有遇到过因为贪便宜结果反而麻烦不断的小插曲?或者哪一次你愿意为了品质多等一阵子、多花点银子?人生很多决定,其实就藏在这样一念之间啊……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