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高速撞卡车背后:一场营销与安全的错位较量

理想i8高速撞卡车背后:一场营销与安全的错位较量

7月29号那天,朋友圈被理想i8的发布会刷屏。其实也不是因为新车本身,而是那个视频——100码直怼乘龙卡车,画面里卡车四脚朝天、驾驶室和货箱都分了家。反倒是理想i8,A柱B柱C柱全没变形,还9个气囊一起开花。我哥们在群里直接来一句:“这玩意儿要真这么硬核,我就不信老王头还敢拿五菱撞它。”

理想i8高速撞卡车背后:一场营销与安全的错位较量-有驾

不过细看下来,这事怎么都透着点怪。这种碰撞实验压根不是法规要求的标准流程,是厂家自己找中汽研做的“超级”。说白了,就是个专属定制秀场,不归行业强制那一套。据说,中汽研后来发声明,说这个试验只给开发用,不算什么公告准入。“就是看看能不能整出点花活”,我们维修店师傅老刘总这么调侃。

而且选对手也有讲究,小车怼大货,本来就挺极端。但东风柳汽发话了,说你们拍视频咋啥都不交代?比如卡车是不是原厂、有没有动过手脚、速度到底多快?这些关键信息全糊涂账。我在售后见过不少事故修复,师傅常念叨:“碰哪儿差别大,有时候就是底盘杠杆效应。”像这种正面顶底盘,要真按普通路况模拟,很难复制出来那效果。

理想i8高速撞卡车背后:一场营销与安全的错位较量-有驾

还有一点大家可能没注意,中汽研毕竟国企招牌,以前咱们修老解放的时候,都以他们报告为金科玉律。这回呢,他们说过程合规,但结果本身不具备权威性,只能当个参考。而厂家把这段视频拿去宣传,其实更多是利用信息差制造“安全感”幻觉。有点像小时候街边摔碗酒,“摔得越响越好卖”,但到底安不安全谁知道?

最让人纳闷的是,为啥偏偏挑了一辆二手国产乘龙当靶子?东风柳汽可坐不住,说你这是乱用品牌名义,还涉嫌广告法和民法典的问题。他们强调自家驾驶室结构靠谱,通过欧洲ECE认证,那种“四层吸能”设计不是盖的。在我们小区停车场,经常有老司机聊起国产重卡,“皮实耐造,一年到头进不了几次厂。”但实验里弄成这样,多半还是因为试验条件太特殊。

理想i8高速撞卡车背后:一场营销与安全的错位较量-有驾

我表弟以前跑长途,他吐槽过一次事故:“同样速度下,要是真跟进口奔驰Actros干一架,你觉得哪个先趴窝?”这回有人问为啥不用国际品牌做对比,有人打趣预算紧张,也有人怀疑是不是觉得国内品牌更容易下手。不管怎么猜测,这波操作确实把技术验证搞成了营销道具,而且法律风险也悬着。

再往深处琢磨,其实整个新能源圈现在竞争太卷。有些企业为了突出自家优势,就爱搞些非主流,比如之前某款SUV故意拉去戈壁沙漠测续航,还有一次群友分享冷门配置——副驾座椅带按摩加热,据说只有高配才有,但实际体验一般。这类噱头短期内确实能引爆关注,可久而久之大家开始质疑真实性。“比谁会玩套路”的氛围要真蔓延开,对行业规范伤害挺大。

理想i8高速撞卡车背后:一场营销与安全的错位较量-有驾

其实买电动车的人最怕虚假宣传,我隔壁楼李姐去年换纯电,她选车型时最纠结的一条就是“真实碰撞成绩”。她还特地查了NHTSA的数据,每次看到非官方都犯嘀咕:“万一又是哪家公司自导自演呢?”现在连中汽协都喊话抵制内卷、不正当竞争,看得出来业内已经警觉起来。

至于理想i8这一出,从500万以内最好,到如今敢硬刚重型货,全靠营销造势。但踩同行抬自己这种路数,被用户识破后很难再赢口碑。前阵子听到消息,有几个运输公司司机专门组团投诉,他们担心客户误会国产重卡质量,从此丢单子。所以别看表面热闹,其实已经影响到生意链条上的每个人,包括那些日夜跑线的小司机和修配厂老板娘(她一直念叨保险费又涨)。

理想i8高速撞卡车背后:一场营销与安全的错位较量-有驾

最后顺嘴提一句,上周小区业主群还在讨论二手新能源残值问题,一个邻居调侃:以后买二手纯电,是不是得先问清楚有没有参加过什么奇葩实验……哎,现在买台踏踏实实的小众燃油SUV,好歹不用操心这些花活儿。一切终归还是落到真实体验上吧——毕竟马路上可没人给你摆拍摄像机,也不会安排气囊齐开的完美瞬间,大多数时候都是碎碎念、小磕小碰里的日常琐事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