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8 天拉锯战:“瞬间刹停” 视频从狂欢到消失
“200 公里时速干到 0 的瞬间刹停,小米 SU7 做到了!”10 月 3 日,这段配着激昂 BGM 的宣传视频在小米汽车官方账号刷屏 —— 画面里,测试车在封闭场地急霎时轮胎冒起浓烟,字幕醒目标注 “极限制动性能”,雷军在同期发布会更是直言 “这是超越同级的安全保障”。
但视频发布当天就埋下争议伏笔。汽车博主 @懂车老王用物理公式算了笔账:“200km/h 刹停到静止,按最佳制动距离算至少要 150 米,视频里的刹车痕迹不足 30 米,要么剪辑造假,要么违背物理常识。” 更打脸的是,有车主用同款车型在 120km/h 时速测试,实际刹停距离比宣传数据多了近 40 米。
奇怪的是,面对专业质疑,小米既不回应也不下架视频。直到 10 月 31 日 —— 距离视频发布整整 28 天,网友突然发现,B 站、抖音等平台的原版视频已悄无声息消失,仅留下 “内容调整” 的模糊提示。而此时,# 小米刹停宣传涉嫌造假 #话题已累计 2.6 亿阅读,监管部门也收到了超千条投诉。
二、反差现场:对质疑视频 “秒删”,对自己宣传 “硬扛”
小米对 “自家视频” 的拖沓,与其处理质疑视频的效率形成刺眼对比。有网友翻出半年内三起 “神速下架” 事件,直指其双重标准:
1. 万载交警视频:1 天内消失的事故画面
今年 4 月,江西万载交警发布一起交通事故通报,视频中小米 SU7 因刹车不及追尾货车。有车主注意到,事故车刹车灯亮起后仍滑行数米,这段未做任何主观评价的官方视频,在发布 23 小时后就被下架。知情人透露,小米法务以 “画面易引发误解” 为由交涉,平台收到的下架申请附带完整的舆情管控方案。
2. 救援视频:“不是小米车” 的荒唐理由
10 月福建平潭 SU7 坠海事故后,现场救援人员拍摄的视频在社交平台流传,画面显示车辆坠海前刹车灯常亮却未能停住。短短 6 小时,该视频就因 “版权投诉” 消失,下架理由更让网友哭笑不得:“经核实非小米汽车相关内容”。但网友很快扒出视频中的 VIN 码前 8 位与 SU7 完全一致。
3. 拼接视频:比媒体还快的下架速度
4 月 28 日,深圳新闻网因编辑失误,将问界醉驾事故画面与小米 SU7 内饰拼接,引发 “小米智驾失控” 误解。尽管媒体 3 小时内就发布更正声明,小米仍在 1 小时内完成全网下架操作,甚至连网友转发的截图都被投诉侵权。
“对别人的失误零容忍,对自己的造假硬扛 28 天?” 汽车之家热评区里,这条评论获赞 12 万,“下架速度取决于‘骂谁’,这操作太难看了”。
三、网友怒扒:被下架的不只是视频,还有 3 个关键证据
随着刹停视频消失,网友开始 “抢救” 被删除的关键信息,拼凑出小米的应对套路:
【消失的测试数据】
有技术博主保存了视频原始参数:“画面帧率从 30 帧剪辑到 12 帧,通过加速播放压缩刹车时间,实际制动过程被缩短了 60%。” 更讽刺的是,小米曾宣称 “数据源自第三方测试”,但被扒出所谓 “第三方机构” 实为自家全资子公司。
【消失的车主投诉】
在黑猫投诉平台,“刹停宣传与实际不符” 的投诉量已超 300 条,但 10 月 31 日后新增投诉全被标记 “处理中”,此前的公开投诉内容也隐去了 “宣传造假” 等关键词。有车主晒出截图:“前一天还能看到的投诉,第二天就只剩标题了。”
【消失的内部话术】
一份泄露的小米公关内部文档显示,针对刹停质疑的应对策略是 “冷处理 + 转移话题”:“不回应技术问题,引导讨论‘封闭场地与实际路况差异’,待热度下降后悄悄下架视频。” 文档还标注 “参考此前风道宣传争议的处理经验”—— 这让人联想到 4.2 万碳纤维机盖纠纷中,小米也曾硬扛 3 个月才回应。
四、评论区炸锅:双标背后是信任崩塌
刹停视频下架的消息,让本就因 “风道造假”“管辖权异议” 缠身的小米再陷信任危机,评论区彻底撕裂:
【怒怼双标派】
“万载交警的官方视频说删就删,自己的虚假宣传硬撑 28 天,小米的‘标准’是按利益定的?”(微博热评)
“上次风道问题用‘表达不清’甩锅,这次刹停视频直接下架,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说问题的人和视频?”(懂车帝网友)
“200 公里刹停违背物理常识,就像说‘水能点燃火’,这种宣传居然能挂 28 天,监管在哪?”(知乎 @物理老师李工)
【米粉失望派】
“家里五件小米产品,这次真的失望了。要是早点承认宣传夸张,比硬扛到下架好看一万倍。”(B 站 @小米老粉)
“之前还帮着反驳‘抹黑论’,现在被扒出这么多下架记录,连我都觉得脸红。”(小红书评论)
【法律人士警示】
“《广告法》明确禁止虚假宣传,拖延下架不能消除违法事实,反而可能加重处罚。”(抖音法律博主 @合规君)
“对比苏州中院驳回管辖权异议的裁定,小米还是没懂:消费者要的是真相,不是删视频的速度。”(微信公众号 “汽车法律圈”)
五、行业追问:谁在纵容 “宣传自由”?
小米的操作并非个例。《新能源汽车宣传合规报告》显示,近三年超 60% 的车企存在 “夸大宣传”,但像小米这样 “选择性下架” 的企业不在少数 —— 对自家宣传 “宽松”,对外部质疑 “严苛”。
更值得警惕的是背后的 “下架产业链”。有公关从业者透露,部分车企与平台有 “优先处理” 协议,针对负面内容的下架响应时间可缩短至 4 小时内,而正面宣传的审核标准却能 “适当放宽”。“这不是简单的删视频,是用技术手段掩盖宣传造假,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信任。”
目前,市场监管总局已介入调查 “刹停宣传事件”,而小米仍未给出正式回应。正如网友 @汽车观察员所说:“删视频容易,删信任难。上次 4.2 万的风道没说清,这次 28 天的刹停视频又消失,小米还能透支多少次米粉的信任?”
这场下架风波留下的,不仅是消失的视频,更是新能源车企宣传合规的大考 —— 当企业把精力放在 “删视频” 而非 “做产品” 上,再华丽的宣传,也终会在真相面前刹车失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