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最近关注汽车的朋友都会有这么一种感觉,就是现在的汽车市场有点让人看不懂。
一边是新车像雨后春笋一样不停地往外冒,各种发布会开得眼花缭乱,今天这个品牌说自己实现了自动驾驶的新突破,明天那个品牌又推出了让人惊叹的智能座舱,科技感一个比一个强。
但另一边呢,价格战却打得“炮火连天”,新车的价格不升反降,优惠力度大得惊人。
这就让人纳闷了,按理说技术越来越先进,成本应该更高才对,怎么车反而越卖越便宜了?
车企们到底是赚得盆满钵满,还是在做一门“赔本赚吆喝”的生意?
这一系列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行业逻辑?
最近,在成都举办的一场名为“2025汽车先锋思享荟”的行业峰会,就把一群业内最顶尖的专家和企业高管聚在了一起,他们讨论的核心,就是要把这些大家心里的问号,一个个拉直。
咱们先从一组摆在桌面上的数据说起,这些数据非常直观地画出了当前汽车行业的“素描像”。
首先,新发布的车型数量,一年之内就增长了三成。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汽车厂家推出新品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普通消费者去了解和认识它们的速度。
这对于想买车的人来说,选择更多了,但对于汽车厂家自己而言,就意味着竞争的激烈程度是空前的,每家都得拼了命地拿出新东西,才能在市场上刷出存在感。
其次,与新车数量暴增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新车的平均售价,竟然比去年下降了大概一成。
一边是研发新技术的投入不断加大,营销宣传的费用水涨船高,另一边卖车的价格却在往下掉。
这就好比你开了一家餐馆,花大价钱请了特级厨师,用了更高级的食材,结果菜品卖得比去年还便宜,这生意做得心里能不发慌吗?
最后一点最能说明问题:整个行业的汽车销量确实是在增长的,但行业的整体利润率却在一点点地往下滑。
这就彻底解释了前面的矛盾,汽车厂家们确实卖出了更多的车,但每卖一辆车能赚到的钱却变少了。
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局面,正是行业“内卷”最真实的写照,大家都在一个锅里抢食,为了不被淘汰,只能不断压低价格,最终导致谁的日子都不那么好过。
面对这样复杂又纠结的局面,与会的专家们展开了两场非常关键的深入讨论,基本上把行业未来要走的路给说透了。
第一个焦点,是关于技术和用户之间到底谁说了算的问题。
现在的汽车行业,尤其是在智能化这个赛道上,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科技的“军备竞赛”。
你家的车上装一个激光雷达,那我就要装上两三个,甚至更多;你家的智能驾驶芯片算力有几百个单位,那我的目标就是奔着上千个单位去;你家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有几百亿参数,那我就要做到千亿级别。
这些技术参数听起来一个比一个厉害,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企业这么不计成本地堆砌硬件、比拼参数,究竟是为了通过技术上的领先,建立起一道让对手无法逾越的墙,还是应该把目光放回到我们这些普通驾驶者身上,看看我们在日常开车、用车过程中到底遇到了哪些麻烦和痛点,然后踏踏实实地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很多汽车都把自动泊车功能作为一个重要的卖点来宣传,号称能应对各种复杂的停车环境。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车主宁愿自己小心翼翼地来回倒腾,也不太敢完全放心地把车交给那个自动系统,生怕它判断失误发生剐蹭。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技术虽然听起来很先进,但实际体验却不尽如人意,没能真正解决用户“停车难、怕剐蹭”的核心焦虑。
所以,这场讨论的核心就在于,技术创新究竟应该是为了炫耀肌肉,还是为了提供更贴心、更可靠的服务?
由此还引申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叫做“科技平权”。
说白了就是,那些非常高级的智能驾驶功能,能不能不要总是出现在那些售价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豪车上,让我们这些买十几万普通家用车的老百姓,也有机会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和安全?
这个想法非常美好,但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
一套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成本非常高昂,如果真的要做到“平权”,以免费或者极低的价格提供给所有消费者,那车企前期投入的巨额研发费用该如何收回?
这背后牵扯到的,已经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商业模式问题,考验着每一家企业的智慧和魄力。
第二个讨论的焦点,则更加宏观,关系到整个汽车产业未来的生态格局,那就是车企到底是应该选择“凡事靠自己”,还是“找朋友一起干”?
放眼望去,现在的汽车企业明显分成了两大阵营。
一个阵营是“自研派”,他们坚持所有核心的东西都要自己做,从底层的操作系统,到关键的芯片算法,再到整套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都力求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拥有绝对的主导权,不会被供应商“卡脖子”,能够打造出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产品体验。
但弊端也同样突出,那就是太烧钱了,研发周期长,技术风险高,一旦某个环节跟不上,就可能满盘皆输。
另一个阵营则是“合作派”,这些车企,特别是许多由传统汽车巨头转型的企业,更倾向于和顶尖的科技公司进行深度合作。
比如,造车本身是我的强项,车身、底盘、工艺这些我来负责,但车子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也就是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这些高科技部分,就交给像华为、地平线这样的专业公司来提供解决方案。
这就是所谓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让自己的产品具备强大的智能化能力。
但这种模式也引发了著名的“灵魂之问”:如果车子的核心智能部分都是由别人提供的,那这辆车究竟还算不算是自己品牌的产品?
它的“灵魂”到底属于谁?
这场关于“单打独斗”还是“结盟而战”的路线之争,深刻地影响着行业的未来。
这两种模式在未来是会长期并存,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市场,还是会像很多互联网领域一样,最终出现一个绝对的赢家,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
那些为车企提供技术支持的科技公司,它们自身是否也已经进入了一个残酷的淘汰赛阶段?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直击产业的核心,而它们的答案,也将最终决定在汽车行业这个正在经历剧烈变革的“换挡时刻”,谁能够抓住机遇,谁又将被时代所抛弃。
这场成都的思想碰撞,虽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它却把未来几年整个行业将要面对的最关键的挑战和选择,清晰地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全部评论 (0)